来源:中国军网
井延坡工作室丨山河破碎之际,一份报纸带来的力量能有多硬核?
■井延坡
在陆军第76集团军“雪枫旅”的旅史馆里,珍藏着一份80多年前的老报纸。虽历经岁月磨洗,纸张渐渐泛黄,但报上“各部连捷”“击毙敌酋”“缴获……俘虏……”等标题字样至今清晰可辨。
“雪枫旅”旅史馆珍藏的《拂晓报》原件。李灰懿 摄
这份报纸,由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誓师东征时创办,名为《拂晓报》。
为何取名“拂晓”?彭雪枫在为该报撰写发刊词时,满怀激情地写道:“‘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革命、勇敢、进取、迈进、有为,胜利到来的意思。军人们在拂晓要出发,要进攻敌人了。志士们在拂晓要奋起,要闻鸡起舞了。拂晓催我们斗争,拂晓引来了光明。”
彭雪枫(左五)和《拂晓报》社的同志们在一起。资料图
重读这段发刊词,一股催人奋进的昂扬气息扑面而来。“拂晓”,是对即将出征战士的动员,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言,更是坚信革命斗争终能胜利的魄力。
今天,当我们与这份记录着光辉抗战史的报纸碰面之时,依旧能够透过其间的点点笔墨,深深感受到当年彭雪枫和新四军将士们意气风发、出征杀敌的剑胆琴心和如虹气势。
《拂晓报》作为一份战地报,自诞生之日起,便跟随新四军指战员穿梭于战地烽火、壕堑硝烟中,一路战斗,一路前进。而当时,也正是全民族抗战最要紧的时候。
1938年,南京失陷后遭遇大屠杀的阴霾还未散去,徐州、武汉又相继陷落,日军的残忍、暴虐笼罩在一些抗战军人和幸存百姓的心中,成为他们难以摆脱的梦魇,“亡国论”一时甚嚣尘上,此后妥协投降、怯战畏战的思潮时起时伏,抗战时局愈发艰难。
水深火热之中,万钧重担之下,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队伍始终能够冷静分析局势,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