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南高铁全线开通运营 逐绿而行 山海相连天堑通

贵南高铁全线开通运营 逐绿而行 山海相连天堑通

  列车经过贵南高铁营盘清水河双线特大桥。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摄

  8月31日,贵南高铁全线正式开通运营。

  在贵州贵阳和广西南宁间建高铁,有多难?

  高山盘亘,峻岭纵横——桥隧比高达90%,线路全长482公里,甚至要在隧道里架桥。

  世界遗产地,地球绿宝石——贵南高铁须穿越多个自然保护区,每一方渣土、每一棵绿植都不能随意处置。

  再难也得建。

  贵南高铁,沿线串起3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结束多地不通高铁的历史,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从勘探到通车,近10年时间,总投资超750亿元,这样一项超级工程是如何建成的?

  近日,记者跟随贵南高铁总体设计负责人龙宗明、贵州段现场指挥长许为农、朝阳隧道总工程师王旭光的脚步,一探究竟。

  总体设计负责人龙宗明:

  “设计方案历经上千次改动,只为在发展与保护间取得最佳平衡”

  贵阳、南宁,西部陆海新通道上的重要节点。打通两地间的陆路交通通道,不仅是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更是西部陆海新通道主通道建设需要。

  2014年,贵南高铁勘探工作启动。

  翻看地图,贵阳南宁间横跨着贵州高原、苗岭山脉,还有清水河、漳江等多条河流。一路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地形地貌复杂多变。

  线路,是高铁的跑道。地质条件如此复杂,选线至关重要。

  “一条高铁线路的设计,安全可靠是底线,服务地方发展是目标。”来自中铁二院的龙宗明说,第一步,要从复杂地质中选出适合施工的路段。

  “空、天、地”勘察新技术齐上阵。空,即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解译不良地质;天,即利用无人机等技术进行勘察设计,避开不良地质、不必要的工点;地,则是指通过地质罗盘、地面激光雷达等技术了解地质参数。“高分卫星遥感解译技术,大幅提高了不良地质的解译精度和效率。”龙宗明说。

  有了基础资料、实现初步设计,线路具体怎么走,还得靠设计人员实地走访。

  龙宗明回忆,2015年9月,为确定老百山隧道进出口,5人团队在山沟里摸索了好几天,走野路、过小河、蹚积水,才最终选定隧道口位置。“482公里的高铁线路,我们一步步走过,没有路就蹚出路。”两个月,龙宗明和设计团队成员从起点走到终点。

  设计中更难的是发展与保护的平衡。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