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冀鲁鄂因地制宜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阵阵微风吹散夏天的暑热,逐渐进入满目葱茏、万物并秀的初秋时节。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走进北京、河北、山东、湖北各地,见证他们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和生动实践。

  特色布局助发展

  “以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为统领,带动重点领域协同发展取得新进展。”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协同综合处处长周浩说,“大兴国际机场建成投运,与首都国际机场形成‘双枢纽’格局,加快打造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京津冀三地签订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及5个重点领域子协议。”

  比如河北京车制造基地,这是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于2017年在保定建设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项目,打造了“北京设计+保定制造”产业协同发展模式。

  再比如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这是在保定市委、市政府和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发展集团共同推动下成立的京津冀协同创新基地,也是全国首家由中关村在京外设立的创新中心。8年多来,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着力构筑“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作为“北京研发、保定转化”的产业协作模式,创新中心已基本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智能电网三大产业微集群。截至目前,创新中心已吸引包括诺未科技、易度机器人等360家企业入驻,企业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亿元,获得知识产权1000余件。

  山东多地靠海沿海,烟台市海域面积达1.23万平方公里,向海而生,因港兴海。海阳东方航天港,2019年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以海阳港作为海上发射母港首次成功海上发射。截至目前,海阳东方航天港成功保障海上发射5次,累计发射卫星37颗,为其蓬勃发展持续赋能。烟台市利用4646亩海域面积打造“耕海1号”,这是全国首制装备休闲型海洋牧场综合体项目,通过智能网箱和人工鱼礁实现近海生态修复,结合旅游、观光、美食、商住,构建了“蓝色粮仓+蓝色文旅”发展新模式,成功实现了一三产业深度有机融合。

  湖北是我国近代工业发祥地、老工业基地,近年来,湖北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以赴稳增长、提质效、促转型、优生态,成效显著。6月6日,包括武汉新城市民中心等在内的武汉新城中轴线十大标志性项目正式启动建设,意味着切实按下了武汉新城建设的“加速键”。今年初,湖北省委、省政府全面启动武汉新城规划建设。

  武汉新城是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主引擎,矢志成为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高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全国科创金融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中国式现代化宜居湿地城市样板。

  武汉新城地处湖北省以“武鄂黄黄”(武汉、鄂州、黄石、黄冈)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核心区。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武汉、襄阳和宜荆荆(宜昌、荆州、荆门)三大都市圈建设,辐射带动“襄十随神”(襄阳、十堰、随州、神农架林区)和“宜荆荆恩”(宜昌、荆州、荆门、恩施州)城市群发展,以此推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