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在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立足共建共享发展成果,京津冀三省份深化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协作,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越来越多的协同发展成果转化为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异地就医更便利
68岁的河北石家庄市市民张琴(化名)于2018年查出肺结节,心里一直惴惴不安。不久前,看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刘军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石家庄医院出诊的消息,她立刻预约挂号。刘军详细询问病情,细心对比影像资料,为病情作出诊断。“在石家庄就能向北京专家问诊,省去奔波麻烦,省时省力!”张琴说。
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拓展协同发展成果。近年来,京津冀三地通力合作,致力于医疗卫生服务共建共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友谊医院等在京央属、市属医院与河北、天津医疗机构持续开展合作,通过专家出诊、会诊转诊、授课指导等多种形式,提升当地医院医疗服务水平,让更多百姓看病就医更便利。
在石家庄合作医疗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多个学科100余名专家全面开展诊疗工作,首都儿研所附属儿童医院两批专家先后入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多个学科专家定期出诊。京津专家的到来,快速提升了合作医疗机构的临床技术和医疗服务水平,让群众享受到更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我们为新生儿进行胸腔镜食管气管瘘修补术+食管吻合术,填补医院技术空白;为早产儿开展剖腹探查+肠粘连分解术+横结肠双孔造瘘术,开创医院胎儿分娩当天手术的先河。”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医生王晓芳细数着医院近半年来的多个专业医疗技术水平的新突破。
互融互通,把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纳入同心圆,普惠百姓民生。北京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京津冀地区医疗机构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共享机制和政策不断完善,三省份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机构达到685家、互认项目50项,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313家。
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从今年4月起,京津冀三地全面取消异地就医备案。目前,京津冀49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65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让群众看病就医更加方便。
与北京通州一河之隔的河北廊坊三河市燕郊,是京津冀养老试点单位和北京市养老外延试点之一。漫步于三河市的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环境幽雅,生活便利,房间也是居家式的,充满家的氛围。独具特色的“医养结合”新模式,让老年人有“医”靠更安心。“刚刚从燕达医院取药回来,离得近,很方便。”入住健康养护中心的尚军说,在三河可享受30家京津三甲医院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养护中心入住的九成以上都是京籍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