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商务部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对外投资平稳发展,稳中有进,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9853.7亿元人民币,增长5.2%(折合1465亿美元,增长0.9%)。受访专家表示,我国对外投资仍在加快脚步,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是重要方向。
其中,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859.4亿元人民币,增长7.2%(折合1168.5亿美元,增长2.8%)。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0424.9亿元人民币, 增长4.3%(折合1549.9亿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新签合同额17021.7亿元人民币,增长2.1%(折合2530.7亿美元,下降2.1%)。
“2022年我国对外投资合作主要有两方面亮点。”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是稳步增长,韧性较强。在全球宏观经济下行压力逐步显现的背景下,2022年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仍实现2.8%的增长(按美元计价)。逐月来看,部分月份对外投资活动受疫情等因素扰动,投资规模出现同比下跌,但随着不利因素弱化而实现较快修复,体现出较强的韧性。另一方面,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全年累计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增长3.3%(按美元计价),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对外投资领域来看,流向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领域的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对外投资中的产业转移和互补优势愈发明显。
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和新签合同额,分别占总额的54.8%和51.2%。此外,2022年地方企业对外投资939.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3.1%,占总额的80.4%。其中东部地区对外投资增长10.3%,占地方投资的81.6%,广东、浙江和上海位列地方对外投资前三位。
“近年来,各地加快推进对外合作、招商引资等工作,相关成果陆续体现。”财政部专家库专家、360政企安全集团投资总监唐川表示,不过,区域的差异性依然存在,对此,中西部地区可以借东部地区之力开拓海外市场,以“对内合作”带动“对外合作”。
新形势下,地方企业如何更好“走出去”?明明建议,首先,在与国际同类型企业的竞争中,尽可能加强自身竞争力,包括提升创新能力、针对各国国情做好市场调研;其次,树立汇率“风险中性”理念,合理使用外汇衍生品等工具减少外汇风险;最后,国家层面为企业“走出去”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企业应该主动了解学习,充分利用政策支持。
唐川表示,随着国内市场快速复苏,2023年对外投资合作的增长几乎是必然。政策层面,建议在合理的范围内加强对外开放,进一步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