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国国家标准供给规模同比增长超110%

  标准供给增长强劲有力 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

  今年我国国家标准供给规模同比增长超110%

  核心阅读

  2023年,我国以标准助力高技术创新、引领产业优化升级、促进高水平开放,标准建设工作成果斐然。市场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我国重点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超过90%,主要消费品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到95%,新发布服务类国家标准同比增长12%,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领域标准化工作基本实现全覆盖。

  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具有基础性、规制性、引领性、战略性作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强国建设;积极对接国际先进技术、规则、标准,全方位建设质量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质量支撑。

  今年以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委)紧紧围绕中央关于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发展大局,加大标准供给力度,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

  标准建设工作步伐加快

  11月27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通用硅酸盐水泥》等17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将于2024年6月1日起实施。

  通用硅酸盐水泥作为结构性建筑的主要原材料,其质量的合格与否涉及建筑物的安全和人身、财产安全,此次发布的《通用硅酸盐水泥》国家标准,由原先标准的“条文强制性”修改成“全文强制性”,并且在具体标准要求上也有很多改善和提高。这种提高,其实也反映出我国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也必将极大推动和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我国的标准建设工作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今年8月,《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3年版)》(以下简称《国家标准2023》)对外发布,这是自2021年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发布实施以来的首次调整。

  2021年,我国首次出台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明确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文体服务保障9个领域80个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标准和牵头负责单位,成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和人民享有相应权利的重要依据。

  与2021年版本相比较,《国家标准2023》新增了1个服务项目(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服务),提高了3个服务项目的服务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膳食补助、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扩大了2个服务项目的服务对象范围(农村危房改造、特殊群体集中供养),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内容。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