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收入的五档划分,从数据看差距

图/视觉中国

文| 陈汐?刘建中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其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全部收入,收入的来源可以是工资、经商,也可以是利息、房租、补贴或其他。收入的形式可以是货币,也可以是实物。关于居民可支配收入更详细的解释见尾注1。(下文中的“收入”都指“可支配收入”。)

绝大多数人的收入主要用于消费,而用于投资和储蓄的比例相对较小。平均来说,可支配收入越高,消费支出就越高。所以,一个群体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这个群体的生活水平就越高。

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细致结构以及随时间的变化,可以反映经济发展,可以反映贫富差距,也可以为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民生政策提供依据。

2023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增长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9%。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83元,增长3.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2%。

某个群体的人均收入是这个群体收入的“平均值”,而“平均值”不同于“中位数”。“中位数”也非常重要,如果你的收入超过了“中位数”,你的收入就高于一半的人。

在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地区,财富几乎必然会不成比例地向少量富人集中,所以居民收入的“中位数”几乎必然小于“平均值”。

2022年,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1,370元,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5.1%。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位数45,123元,中位数是平均数的91.6%;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7,734元,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8.1%。

以上数据给我们呈现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的整体情况,但信息过于粗线条。例如,我们只能判断自己的收入是否属于前50%,但不能更准确地判断自己的位置。而且研究贫富差距、税收标准、扶贫政策等问题时,都需要更细致的信息。

其实,这可以利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五等分分组数据。每年的数据会在下一年的后半年发布。

全国居民收入五等分分组,是将所有被调查家庭按照家庭人均收入水平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然后平均分为五份。每组代表的人口约3亿。处于最高20%的家庭为高收入组,依此类推依次为中等偏上收入组、中等收入组、中等偏下收入组、低收入组。

下文先列出2021年数据,各位读者可以看看自己的家庭属于哪一组。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