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年,“科创国家队”成绩单如何?

如果说央企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更是其中的“头雁”,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被寄予厚。图为2022年11月23日,福州,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产业园下线。 (人民视觉/图)

中国空间站全面建造完成、全球单机容量最大海上风电机组下线、白鹤滩水电站全部投产发电、国产大飞机正式进入运输市场……每到年终盘点,国之重器、超级工程熠熠生辉,它们背后多由中央管理企业(下称“央企”)主导和支撑。

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年,也是“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启动之年。2022年3月,国资委正式成立科技创新局,把重点工作任务定为:抓好重大科技专项落地,推动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抓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推动中央企业建设创新型领军企业。

如果说央企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更是其中的“头雁”,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被寄予厚望,“科创国家队”的科创成绩单究竟如何?

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梳理了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和其他部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中央企业所控股的A股、港股和美股上市公司。这些公司共计587家,其中部分公司多地上市,去重后525家。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从科创核心指标项数值和科创得分等指标,与南方周末企业科创力数据库6452家入库企业和44个一级行业情况进行了具体对比分析。

从整体情况看,央企的整体经营发展指标可圈可点,科创指标表现也很好,但在科创核心指标项上,仍有三成央企的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未达整体中位数,更有六成央企研发强度低于整体中位数。

尽管国资委在考核时有意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也不乏各种政策支持,但似乎仍未能让央企更大胆地投入研发。它们的研发投入金额、强度和研发人员数量以及占比,仍与其经营体量、市场地位有着距离。

在建筑和高端制造业,央企无疑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也正在以行业科创先锋的姿态在前行,但在开放竞争性领域则不尽然。央企标签并非企业发展和科创能力的保障。正如央企上市企业中也可能会出现ST,央企中也不乏拖后腿的后进生。科创之路来不得投机取巧。

量少体大

一般而言,央企即指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辖的98家央企集团。

确切地说,央企是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或委托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行使出资人职责的企业。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