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钓最早可追溯到古代先民的生产活动,其后经过历史更迭、生活方式的变革,逐渐成为一项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活动,历经千年不衰为人所爱。
近年来,随着网络流量的不断加持,垂钓从小众走向大众,但凡是条不大不小的“河”,都会引来无数钓友,挥“杆”方遒,好不欢乐。而随着人群规模的扩大,连接上下游的产业链开始发力:上接水产养殖,下连鱼饵钓具,还辐射与之相关的户外用品、直播带货、餐饮民宿,小小垂钓业俨然成为三产融合的综合体。
据某机构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的钓鱼人数约有1.6亿,18岁以下的钓鱼人群占总数的13%,18至24岁占10%,25至45岁占46%。我国钓鱼产业的参与人数增量是十分庞大的,整体的年龄趋势也有了明显的偏向,钓鱼活动已经不再是属于中老年人群的“专利”,而是逐渐向年轻化、时尚化、创意化转变。
无论从政策措施、市场潜力甚至到资源禀赋,我国在发展垂钓产业的各个方面均有较大的潜力可挖掘:
政策支持
近日,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以及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渔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到,鼓励发展以渔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垂钓、渔事体验、民宿美食和科普教育等产业,推动保护利用。
除国家级政策支持外,诸如:海南省出台了《海南省休闲渔业管理办法(试行)》、山东省出台了《关于促进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多个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支持垂钓产业发展。
市场规模潜力大
休闲渔业是渔业“五大产业”之一,是拓展渔业多种功能、丰富渔业产业形态的重要方面,其中,休闲垂钓及采集业为主导产业之一。
据《中国休闲渔业发展监测报告(2022)》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休闲垂钓及采集业营业额252.21亿元,同比下降1.96%。其中,淡水休闲垂钓及采集业营业额212.00亿元,同比增长0.80%;海水休闲垂钓及采集业营业额40.21亿元,同比下降14.36%。
淡水休闲垂钓及采集业中,营业额超过10亿元的省份有8个,依次为湖北、江苏、安徽、四川、湖南、江西、山东和广东。前六名均位于长江流域,6省营业额总和148.17亿元,占全国总量的69.89%。海水休闲垂钓及采集业中,山东、广东、辽宁的营业额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6.91%、19.50%和14.76%。
鱼类资源丰富
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的管辖海域,地跨热带、亚热带、温带三大气候带,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有许多适于垂钓的肉食性鱼类,如鲷科、石首鱼科鱼类和石斑鱼类等。自然分布的淡水鱼类有700多种,包括许多适于垂钓的肉食性名贵鱼类,如鲈、鳜、鲶等。辽阔的水面及丰富的鱼类,尤其是许多江河、湖泊地处风景秀丽的旅游区,为发展内陆休闲渔业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