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没地方踢球,足球怎么从娃娃抓起?

对公共球场的收益,不光要看管理成本、经济收益,更要算总账,尤其是对整个社会的利弊得失

“足球从娃娃抓起”,不仅是体育界的共识,也是每个人熟知的一句口号。在北京,不少中小学开设了足球课程,深受孩子们喜欢。越来越多四五岁的学龄前儿童,也开启了足球“启蒙课”。然而,有媒体调查发现,虽然儿童足球训练机构好找,但能让孩子们在家门口踢球、练习的场地却少之又少,就连一些小区也开始为足球下“禁令”。

评论丨没地方踢球,足球怎么从娃娃抓起?

↑马甸公园足球场被绿化带和蓝色围挡围着,入口处大门紧锁。图据北京晚报

不少网友表示,这绝非一座城市的个别情况。事实上,不光是小区,大家想在日常生活中找一片合适的场地踢踢球,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很多公园规定,游人游览公园时禁止在非体育运动场所踢球。又比如,有研究显示,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率仅为三成左右。

也就是说,明明有场地,不光是孩子,普通人都很难进入,只能“望球兴叹”。这里面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安全隐患”可能是许多场地考虑最多的要素。也确实很难苛责这些场地的管理者——如今谁家的孩子不是“宝贝”,如果真的受了点皮肉之苦,恐怕很难推脱责任。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干脆把场地紧闭。

不过,问题在于,如果场地就这么长久地紧闭下去,那么建造它的意义何在?既然球场是社会公共服务的一部分,那么就不该成了摆设,否则就是对公帑的浪费。更关键的是,对公共球场的收益,不光要看管理成本、经济收益,更要算总账,尤其是对整个社会的利弊得失。

就在前几天,中国U20男子足球队在亚洲赛场上的表现让公众眼前一亮——能在90分钟内逼平韩国队,已是多年来不见的优异表现。但是解说嘉宾的一席话还是让人心情沉重:不能对赛场上的中国球员要求更多了,因为选材面的狭窄,以后可供选择的人才越来越稀少。

可选之才为什么会越来越少?说到底,还是踢球的小朋友太少,基数过小,又怎么可能从中挑选出优秀的球员?即便不用这种功利的想法去考虑,只是为了推进全民健身,进一步建设体育强国,我们也不该因为麻烦就把球场给关闭起来。

当然,除了批评球场的管理者,也不妨换位思考:有没有既满足孩子踢球需求,又能避免产生“伤人”隐患?办法还真不是没有。比如,空间紧张的小区里,踢球更容易引起邻里矛盾,那么不妨对空置场地进行微改造,通过改造升级现有运动场地,让5人制足球场“落户”小区;还能参考占用空间更小的“笼式足球”,其虽然只有十几平方米大,但对于城市里寸土寸金的核心区,或者已经规划好的公园,也不失为一种多赢的选择。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