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19 年上映的电影《流浪地球》中,有这样一句脍炙人口的台词: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这十个字虽听上去朴实无华,但洗脑功力深厚。深到每次你坐进主驾位,系好安全带,手握方向盘,准备出发时,耳旁总会不由自主地响起这句话。
是的,在路上开车,没有什么比“安全”这两个字来得更要紧了。
如何才能最大限度保证,尤其是距离长、耗时长的假期返乡路上的行车安全呢?
得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是人的层面,即驾驶员从自身出发,做驾驶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其次,是车的层面,随着跑在中国各级高速、高架、省道、县道、乡道上的新能源车越来越多,到底是开燃油车回家更稳妥,还是开新能源车返程更安全,成了一个引发广泛讨论的社会性话题。
毕竟,过去这半年,各种新能源车碰撞、起火、自燃的新闻屡见不鲜。
据应急管理部门统计数据显示,仅 2023 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自燃率就上涨了 32 %,平均每天有 8 台新能源车发生火灾(含自燃)。
这意味着第一季度总计有 720 台新能源车在统计数据中发生了火灾,按照中汽协公布的中国第一季度新能源车销量 158.6 万台计算,这个比例属实算不上高。
究竟是久经各类消费者考验、一股子“老古董味儿”的传统燃油车安全系数更高,还是颠覆了百年造车陋习、浑身都是史诗级创新黑科技的新能源车更安全?
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弄清楚,汽车安全评价体系,到底是怎么回事。
先得会被动
相信稍稍参与过中国汽车消费演变史的人,都不会对下面这张已经包浆的神图感到陌生:
一大群销售站在一台大众车的前门上,试图以此来传递“这个车,比较高级”的理念。
尽管这张图当年被反复群嘲,但实际上,它的的确确展示了一台车安全性能中,被动安全的一个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