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缺乏“硬件基因”。
北京时间3月16日,谷歌宣布企业版智能眼镜(Glass Enterprise 2)正式停售,并将于6个月后终止对该产品的软件支持。首款大型科技公司推出的智能眼镜产品,如此草草收场,不由让人感慨万千。
从去年开始,AR行业一路高歌猛进,国内的创业公司们“你方唱罢我登场”,让AR眼镜作为小众产品逐渐出圈。国外的科技巨头中,苹果AR方案尽管还未被窥得庐山真面,但已经被人贴上了“继iPhone后最具创新力产品”的标签。
而就在此时,作为业内最早布局AR行业的公司,谷歌却倒在了市场爆发的前夜。长期以来,缺少杀手级应用、应用场景受限、成本居高不下等因素成为谷歌无法摆脱的梦魇。但如今回过头看,曾经困扰谷歌的诸多问题,也是当下业内公司亟待解决的挑战。
从消费端到制造业,谷歌屡败屡战
谷歌对于AR行业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11年,公司内专注于前沿科技的Google X团队在该年展示了首款AR头显的原型机,并在次年正式发布第一代Google Glass的探索者版本(Explorer Edition)。
谷歌对于首代Google Glass的定位十分明确,就是一款完全面向个人用户的电子产品。值得一提的是,在那场发布会上,谷歌还特意安排了工程师戴着眼镜从旧金山上空伞降到现场,以展示这款产品的可靠性。
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审视,Google Glass的设计与功能应用也毫不过时,不仅支持音乐播放、信息显示等基础性功能,而且还能满足视频拍摄及路程查询等需求。但受限于当时的供应链水平,Googel Glass只能使用HUD(抬头显示)作为显示方案,因此即使是量产版本,也充满了“半成品”的味道。
此外,其1500美元的售价也显得过于高昂。横向对比一下,与其同一年发布的iPhone 5的起售价仅为599美元。
尽管遭来诸多争议,但谷歌对于这款产品信心十足,尤其是公司的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多次在社交媒体上展示了他在工作和闲暇之余佩戴Google Glass的照片,现身说法Google Glass能够胜任多种场景。
不过,这些都没有打消用户的疑虑,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一家研究机构能够准确地给出当年Google Glass的销量,因为它在市场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更致命的打击来自人们对它“隐私保护”上的质疑。不同于相机和手机的拍摄动作,Google Glass的使用者可以在周围人毫不知情下完成拍摄;美国电影协会也跳出来表示,Google Glass是对正版电影的“严重威胁”,美国本土的所有影院将在2014年10月后禁止观影者佩戴Google Glass入场。
多方合力的作用下,谷歌在2015年暂停了Google Glass的售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