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沪东中华提前一个月命名交付 今年首艘大型LNG运输船“昆仑”号
编者按
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增长动能不足、下行压力凸显等复杂严峻的外部不确定性,上海制造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服务升级,不断加大走出去步伐和力度,赢得越来越多国际市场的认可和信任。即日起,本报推出“上海制造”出海记系列报道,通过记者深入调研和采访,呈现上海制造业在多个领域的亮眼“出海”表现,以及转型升级的努力和成果。同时,期待“上海制造”在未来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为上海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能级、为“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春风浩荡,百舸争流。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上海制造”为全球航运业送上一份确定性。3月23日,又一艘全球最大级别集装箱船在沪命名交付,距离上一艘交付只相隔了半个月,从而使得上海船企在世界超大型集装箱建造领域的领军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这艘“地中海·塞莱斯蒂诺马雷斯卡”号集装箱船,由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船舶工业贸易有限公司,为交银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和瑞士地中海航运公司(MSC)建造,是24116TEU超大型集装箱船系列的2号船。而在3月9日,沪东中华为地中海航运建造的“地中海·泰萨”号也已交付。
事实上,在全球航运市场上,“上海制造”已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统计显示,中船集团旗下在沪三大船企——江南造船、沪东中华、外高桥造船,去年累计完工交船48艘,其中出口47艘、共计594.3万载重吨。
作为我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上海如今不仅扮演着国内高端船舶制造“领头羊”角色,同时也成为我国船舶工业走向世界的桥头堡。
不断交船,不断破纪录
凭借在船舶研发、设计、制造、配套等方面的综合实力,“上海制造”不断从东海之滨驶向五洲四海。去年,在沪三大船企在出口交船47艘的同时,新接订单72艘,其中71艘出口;目前,3家企业累计手持订单183艘,有182艘为出口产品。
作为“上海制造”的优秀代表,出口船舶可以说集中彰显了新高度、新跨越,许多船在交付之际,也在航运史上创造了新纪录。
以集装箱和散货轮等主流船型为例,过去一年,沪东中华和江南造船先后交付4艘“带货王”,也就是全球最大的2.4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该船总长399.99米,比世界上最大的航母还要长60多米,甲板面积近似4个标准足球场,可载24万多吨货物,不仅是当之无愧的“巨无霸”,而且以低油耗、低排放、环保经济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