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打通进口断点堵点,赋能企业创新加速跑

上海:打通进口断点堵点,赋能企业创新加速跑

8月1日,新修订的《上海市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试点方案》2.0版实施,相比两年前的1.0版有了不少优化,不仅缩短了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认定周期,而且增加了快速认定机制,每一条政策举措都回应了生物医药企业的具体诉求。

不少企业在业务创新发展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进口贸易新问题,用现有政策法规求解新需求可能遭遇“此路不通”的窘境。那么,政府部门能否沉下心倾听企业诉求,通过政策和制度创新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新办法,从而打通阻碍发展的断点、堵点,赋予企业创新增长点?今年以来,上海出台或升级多项政策措施,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便利。

回应企业共性诉求,进口试点方案持续升级

《上海市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试点方案》的制定,缘起于生物医药企业的一个共性诉求。

近年来,创新药研发成为一个新的风口,国内外生物医药企业在上海加码投资的时候,也遇到了新的问题:新药研发过程中,往往会使用一些进口物品作为药物研发的对照品,以便完成药物临床前相关实验和研究项目。在这些进口物品中,有一部分物品在境外未上市,但又涉及《进口药品通关单》监管,进口之路由此受阻。

药明康德供应链管理部相关负责人就碰到了这件“烦心事”。原先,企业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已注册药品代替目标对照品,但项目设计、研发方向、材料选择都会因此受限。“我们的研发部门一直希望可以进口一款红霉素衍生物,作为新药研发的抑制剂,但不知道如何打开进口的通道。”

外资企业徕博科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其在上海的研发公司希望进口美登素、美登素溶液等生物碱化合物,用于研发流程。企业的需求很迫切,如果无法及时获取这些研发用物品,相应的药物研发项目就会受到影响。

研发用物品进口,涉及商务委、药监局、科委、海关等多个政府部门,如何疏通这条链路?企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相关诉求告知市商务委。市商务委迅速联合相关部门深入研究、厘清堵点,抓紧研究形成《上海市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试点方案》并于2021年6月30日正式对外发布,在全国率先建立市、区两级协同的生物医药企业进口研发用物品“白名单”认定机制,对于纳入“白名单”企业的进口研发用物品可免予办理《进口药品通关单》。

去年3月11日,药明康德一批用于新药研发的红霉素衍生物在浦东机场海关申报进口,成为上海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试点启动后进口的首批研发用物品。截至今年7月底,本市已公布3批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