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很美好。
对于小小(化名)来说,现阶段是她奋斗多年达到的一个比较满意的点——
30岁的她,在香港读博士二年级,日常在香港、广州和深圳三头跑,收集研究数据,计划着论文进程,有空时会去跑步、爬山,还和一直相互支持的丈夫在广州有一个小家,养了一只兔子。
如果不回溯过去,人们很难将这个短发、乐观、有些娃娃脸的女孩和辍学、进厂、打工等词联系起来。
在社交平台上,小小分享了自己就职和求学的经历,引发关注。
“2007年,山西某单位餐厅服务员;2008年,北京丰台电话销售;2009年,北京通州一网吧收银员;2010年,北京通州电话销售;2011年,北京通州小推车摊煎饼、卖玉米......”
在社交平台上,她分享了这段“人生时间线”,受到关注。
13岁时,因家庭原因,小小未能读完初一就辍学打工,年龄太小加上密集劳动,让她感到困窘和迷茫,不得不用幻想逃避现实生活。打了五年工,小小依然处于“混沌”之中,其间父亲又因车祸丧生,牵着她的最后一根家庭的线也断了。
在网友的启发下,她决定继续通过成人自考的方式继续接受教育。她一边工作一边完成了专科、本科科目的学习,拿到学历后又申请了香港的研究生,并于2018年去香港理工大学攻读硕士。
即使四处漂泊,她也一直带着父亲的交通事故认定书、自考时期的证件和成绩单。“虽然没什么用,但这是我和过去的联系,我不想忘掉。”
在少年时代,她经历了复杂的人和事,但并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自由地抒发感情。当下,她重新审视了过去的悲伤、快乐和疑惑,也聊到了对个人成长、原生家庭和阶层流动等的认知。例如,她说,“十年之内,或者永远,我们不会考虑要小孩”。她说这和自己过去的经历无关,她不觉得对于一个女性,事业、自我和孩子可以兼得。
以下是她的口述:
一
“进入社会时,我还是个孩子”
自十三四岁离开学校、离开家,我人生中有了很长的一个空白期,无法在学校完成的社会化,却在真正的“社会”被动完成了。2011年也就是18岁那年,我开始自考,先后考取了大专和本科学历。2018年,我申请了香港理工大学的硕士,并于毕业一年后攻读博士学位,真正拥有了一直渴望的老师和同学。
我之所以愿意公开分享的这些经历,是源于朋友的信任。一些朋友把我当成精神支柱,遇到困难甚至会代入我的角色去思考。我想,或许我的分享能展示另外一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