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为上海建“无废城市”夯实基础

垃圾分类为上海建“无废城市”夯实基础

上海将再添“无废城市”这一实力标签。今年初,《上海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发布,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切入点,加快探索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新范式。

围绕目标愿景,到2025年,上海固废产生强度稳步下降,资源化利用体系显著优化,无害化处置能力持续夯实,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范,数字化全面赋能固废全域治理,“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统筹协调、高效安全的固废治理体系。

到2030年,上海固废充分资源化利用,实现固废近零填埋,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稳居全国前列。

简言之,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要在生产、收集、转移、利用、处置每个环节,圈出更多“变废为宝”的闭合曲线。

全社会共同参与绘就“图景”

什么是“无废城市”?解释为“没有废弃物的城市”显然有失精准。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这段论述中,“无废城市”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的科学概念,着眼于废弃物从产生到消解的全过程。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旨在最终实现整个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小、资源化利用充分、处置安全的目标。

回顾以往的垃圾治理,大体遵循着这样简单的逻辑:“某类垃圾增加—处置能力不足—新建对应的处置设施”。这固然是符合直觉的,重点落在垃圾产生的事后处置,即“中间和末端减量”上,但不足以诠释“无废城市”的内涵。“无废城市”的最终图景,需要全社会、全流程地普遍参与方能绘就。

客观来讲,上海打造“无废城市”的底子相当不错。

就说生活垃圾分类,上海作为全国的“排头兵”,这些年实践总结出了成熟流程,形成了不错的引领效应,为“源头减量”打下坚实基础。

建设“无废城市”,意味着进一步算细账。比如,优化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化平台,建立全程计量体系等。到2025年,上海将全面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常态长效管理机制和全程分类收运处理系统,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回收利用率分别达到95%、45%以上,垃圾分类工作水平保持全国领先。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