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集|马学民:临濮集的“头户经纪”

黄河大集|临濮集的“头户经纪”

文/马学民

黄河大集|马学民:临濮集的“头户经纪”

说起黄河,不得不说说鄄城县黄河南岸的600多年的临濮大集,未上学时,我们村就隶属于临濮人民公社管辖。

临濮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临濮因临古濮水而得名,春秋时称“城濮”,为古代军事要地之一。《春秋》载:“庄公二十七年(前667年),公会齐侯于城濮”。临濮镇是城濮之战的发生地,《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王款待甚厚,问他将来怎样报答。重耳说:如果晋楚打仗,我先“避君三舍”。成语“退避三舍”即自此而来。隋朝始置临濮县。隋大业二年(606年),废临濮县并入鄄城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复设临濮县,属河南道濮阳郡。

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临濮县,隋置,寻省;唐复置,金省。故城在今山东濮县南六十里。或谓之小濮。蒙古南侵,尝驻兵于小濮,即此。今为临濮集”。宋末元初称小濮。金兵侵占黄河流域后,于贞元二年(1154年)废临濮县改为临濮镇(见《金志》)并入鄄城县。明清为濮州34集镇之一。

临濮集是菏泽北方四大名集。我多次赶过临濮集,大多是和父亲步行一块去的。后来有了自行车,好像是坐在前大梁婴儿椅上去的。

黄河大集|马学民:临濮集的“头户经纪”黄河大集|马学民:临濮集的“头户经纪”

记得在大隅首喝过一毛钱一碗的胡辣汤,吃过一毛钱5个的水煎包,在供销社上交过干“榆钱”,在羊行买过 “猪秧子”的,和母亲用布票扯过5尺比基尼布给我做鞋,和父亲在菜市场贩卖过2分钱一斤的白菜,我算账,也曾陪姥娘在国营饭店用一手巾麦粒换过馒头。 爷爷在集上打过酒,也不忘给我们买两把“滴滴金”和几个“花炮”。

临濮供销社的“交流会”也多次到过我们村上,逮捕法办人的大卡车,从公社出发“游街”也到过我家胡同口,不记得大喇叭喊的什么内容,只看到车上的人被五花六绑的“坏分子”,好像是偷了庄稼,因为胸前挂着一串红薯。

黄河大集|马学民:临濮集的“头户经纪”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