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以来,全国多地进入高温模式,一些使用大面积玻璃材质进行采光的公共建筑物的环保节能问题,也由此引发关注。
据央视新闻“新闻周刊”报道,北京南站候车大厅采用的是拱形玻璃屋顶,在阳光照射下,虽有空调,但候车大厅内温度仍上升明显。为缓解旅客候车时的闷热情况,北京南站在候车大厅内撑起了数十把遮阳伞。
央视新闻“新闻周刊”主播白岩松据此提出,机场、火车站等公共建筑,大面积采用玻璃穹顶,好像采光变好了,但综合来看到底节能还是耗能,希望建筑界好好思考一下。
白岩松提出的问题,有其现实意义,也值得业内加以重视、探讨。但就已经建成的公共建筑而言,其衡量和评判标准,还可以从其设计和产生的时代条件、利弊得失,以及出现问题后是否能修改补救等几方面切入。
类似北京南站这种大型公共建筑,就时代而言,采用玻璃穹顶契合了环保节能和采光要求;就利弊得失而言,玻璃穹顶建筑也是优点多于缺点,其现存问题也可以进行补救;而在未来,随着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发展更新,玻璃穹顶建筑的环保节能问题,也必将获得显著改进。
穹顶建筑,让人类更亲近大自然
谈论玻璃穹顶建筑,首先要溯源穹顶,也包括拱形、半圆形等建筑。随着材料、文化和审美,以及采光、保暖等实用价值的多种发展和要求,才有了今天的玻璃穹顶建筑、纤维膜穹顶等建筑。
人类喜欢建造穹顶建筑的文化和象征意义一直存在争议,而且无法知晓其精确起源。但是,比较认同的看法是,无论在哪种文化中,穹顶建筑代表着人类亲近自然的愿望,期待与大自然直接相通。而玻璃等透明材料在穹顶建筑上的应用,无疑让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