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空间完善保障,让低龄老人不再就业难

正观评论员 王航

给老年人更多的机会、更大的空间、更便捷的求职途径、更全面的权益保障

今年58岁的王叔叔毕业于清华大学,退休前在一家外资企业担任项目经理职位。虽然有着高学历和外企工作经验的双重加持,但他的“再就业之路”并不顺畅。“网站上的招聘企业少,和我专业对口的企业更少。”王叔叔告诉记者,从去年8月在网站找工作投简历至今,近半年的时间基本没有企业联系过自己。(2月22日《北京商报》)

拓展空间完善保障,让低龄老人不再就业难

王叔叔的遭遇只是老年人再就业困境的缩影。调查数据显示,60-65岁的低龄老人中有意再就业的比例为62.1%,55-59岁即将退休的“准老年人”中有意愿退休后再就业的比例为72.7%。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仅有5.5%的60岁以上老年人实现了再就业。就业意愿与现实产生巨大差距,根源在于招聘老年人的企业少,对口合适的岗位更少。

眼下,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8.2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花甲之年的老人早已不是想象中老态龙钟的样子。相反,他们身体状况良好,又有着丰富的阅历、经验以及纯熟的技能,只要自己愿意,有合适的工作机会,他们完全可以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挥余热。

为给老年人再就业拓宽渠道、搭建平台,去年8月,由中国老龄协会主办的中国老年人才网正式上线。但从媒体报道和求职者的反馈来看,其效果不尽如人意。有老人表示,自己的职业选择十分受限,仅有保洁、保安这样的基础岗位可选择。甚至还有不少高学历老人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遭遇无企业问津的尴尬。

与年轻人的求职目标不同,部分老年人求职的初衷在于充实生活,并未展现出急切心态。如果说再就业时,一些专业技能水平较高的老年人都只能靠出卖体力和时间来赚取微薄的工资,这不仅是对人才和资源的浪费,势必也很难提升他们的就业积极性。

与此同时,老年人再就业还面临着劳动权益保障方面的难题。摆在很多超龄劳动者面前的一个现实困境是,哪怕是找到了工作,他们很可能无法参保。这也意味着一旦出现意外,很多从事辛苦体力工作的超龄劳动者,说不定连最基本的工伤保障都没有。前两天,浙江宁波一名60岁老人在岗位上猝死却被公司拒绝认定为工伤,给不少人一种物伤其类的悲凉感。

从个体角度而言,让有能力有意愿的老年人再就业,有助于他们实现自我价值、融入社会。而从家庭和社会的角度来讲,老年人老有所为亦可以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养老压力。但归根结底,只有给老年人更多的机会、更大的空间、更便捷的求职途径、更全面的权益保障,才能提升他们再就业的热情,进而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成,而不至于是“剃头担子一头热”。考虑到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加重,这样的尝试、探索和努力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