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自19世纪中期起,从苏州传播到上海,融入沪上市民的生活。大大小小的书场,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达到鼎盛,成为上海市民仅次于电影的第二大文娱选择。据2011年夏天的一份统计,当时上海仅存60余家书场,是鼎盛时期的十分之一。
因为评弹在上海的兴盛比其他戏曲乃至曲艺都早,时至今日,书场的老年听众依然比例最高。上海书场的服务水准高到——书场工作人员与听众几乎成了家人。不少听众是老年人,书场服务员为他们端茶送水都是小事儿。老听众的喜好,服务员也都很熟悉。如有哪位孤老听众连着好几天没来,服务员甚至会上门查看,是否需要进一步帮助。书场往往位于区文化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一角,因而也是深入社区的老年活动室。有些老人的最后一程,在书场得到了很多慰藉与温暖……
一个个小书场透出的,其实是上海这个老龄化城市中,晚辈对老人的善意与暖意。书场的服务能力,其实是给老人尤其是孤老带来幸福感与获得感。近三年,区文化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整体还未全面恢复,波及一个个小书场也暂时无法恢复,有个别书场已经彻底关门。期待书场能够早日重开。在上海这座老龄化的城市,输送暖意的小书场,是可以温暖大城市的大场所。(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