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新能源之都,冲刺“GDP万亿之城”,关键在人。培养更多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翻开常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发展图谱,技能人才是亮眼的高频词汇,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40余万名,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1330名,连续9年位居全省第一。经过5年多的深入推进,全市累计培育试点企业768家,特色产业园区13个,覆盖产业工人44.8万余人,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人通过不断厚积知识红利、技能红利,迅速成长为技能人才,成为常州坚守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和底气。
赋能增效,打造“立交桥”式的成长体系
近日,大国工匠、全国劳模刘云清亲自指导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技能小将”集训队进行跟岗实践活动,培养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技术的现场工程师。“00后”毕业生杨杰得益于这样的培养,如今已是企业的青年骨干。
技能大师当导师,产业标准进课堂,这样的产教深度融合为常州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省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63家,建设教育部、江苏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6个,开展订单班、冠名班等项目680多个,“1+X”证书试点率达100%,打造了具有常州特色的“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链条。
职工在哪里,职工教育就办到哪里。市总工会坚持打造没有围墙的工会大学校,建立常州工匠学院和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设立校外教学点10个、培训点20个,为广大职工及企业提供包括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素质教育等课程,累计资助1805名职工圆了大学梦,职工技能培训惠及职工15万人次,为500多家企业送教上门720多场次。
要想产业工人奔跑,得有畅通的跑道。为此,市总工会建立了培训、练兵、比武、晋级、激励相贯通的技能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围绕“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双碳”战略,聚焦“专精特新”“卡脖子”难题,开展职工创新创业“运动会”,开展以“建功‘532’,奋进新时代”为主题的劳动竞赛200多场,参与职工3.3万余人。发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集智创新、协同攻关作用,累计取得职工科技创新、发明创造成果超13000项,专利118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