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部门已开始着手解决天然气价格联动机制不畅的问题,以防止“气荒”再发生。
3月15日,一位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国家发改委已开始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的政策制定工作,目前正在各地征求相关意见,“相信今年上半年能够出台”。
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是指气源采购平均成本和基准终端销售价格联动。
界面新闻独家获悉的一份文件显示,2月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改委发文称,为研究完善天然气终端销售价格与采购成本联动机制,要求各地就建立健全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提出具体意见建议,包括如何确定综合采购成本、如何科学设置启动条件、调价周期和调价幅度等。
国家发改委还向各省发改委征询意见,“国家层面统一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有无必要”。
2022年-2023年采暖季,在国内天然气供需相对宽松的背景下,因为合同内低价居民气量不足,河北多地爆发天然气断供、限气现象,引发国家发改委和媒体的高度关注。
合同内居民气量不足的背后原因之一是,国内天然气价格机制不畅。
当前,中国天然气价格实行政府管制和市场化定价的双轨制。2020年《中央定价目录》显示,国产陆上气和2014年底投产的进口管道气门站价由政府管制;海上气、页岩气、LNG、直供用户、2015年投产的进口管道气等门站价由市场形成。
在城市燃气终端销售环节,非居民用气和居民用气价格“双轨制”特征也比较明显,前者采用市场化定价,后者实行政府管控。虽然2018年发改委发文要求,理顺居民用气和非居民用气的门站价格,但在实际操作中落实较难。
合同内低价气量不足的下游城燃企业,若要保证居民用气,通常须高价购买合同外气量,然后低价卖给农村煤改气用户。这导致城燃企业购销价格倒挂,经营困难,保供积极性受挫。这也是2022-2023年采暖季河北多地发生限气的重要原因。
界面新闻获悉,今年3月初,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向国家发改委提交了《关于支持城市燃气企业纾困解难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下称《建议》),从气量和气价两方面反映了城燃企业的经营困难。
《建议》反映,上游气源单位每年对城市燃气企业合同量进行5%-20%的压减,合同外气量以市场化名义高价销售给城燃企业。同时对采暖用气量占比较大的省份,设定比例上限,超过部分不给予合同气量。下游城燃企业为保障供应只能采购合同外的高价气,高买低卖,气价倒挂愈演愈烈,城燃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在民生气量方面,《建议》称,中石油核定气量不足。2021年以前,中石油每隔3-4年对城市居民气量核定一次。2017年河北省开始每年核定一次农村居民“煤改气”气量。核定规则由中石油单方制定且过于苛刻,许多居民气量、农村居民“煤改气”气量未被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