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机械式“按规定办”的问题让基层干部十分为难:基层干部在向上级请示时,有时会得到“按规定办”之类的回复。无规矩不成方圆,依据法律规章和有关规定来治理公共事务本身并没有错。但是,“按规定办”不能走向机械僵化。机械式“按规定办”会滋生哪些基层治理顽疾?为何出现机械式“按规定办”问题?何以有效破解机械式“按规定办”难题?这些都是基层治理中亟须关注的现实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机械式“按规定办”滋生基层治理顽疾的问题。其一,它消解了基层治理效能。抓基层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而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各项政策文本的贯彻落实和基层干部的有效承接。但是,机械式“按规定办”的做法与此相背离。一方面,它使上级政策在打太极式的推演中变形,得不到执行落实。另一方面,它使基层干部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来琢磨回复甚至等待命令,而不是认真思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这在一些地方已出现了问题:有的地方囿于机械式“按规定办”、等待上级命令,错失了解决突发问题的最佳时机,造成了无以挽回的损失。
????其二,它会滋生不作为、不担当的问题。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系,也是价值所在。有调研发现,有的机械式“按规定办”是不作为、不担当的新变种和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挡箭牌”。在改革攻坚任务艰巨复杂的当前,面对各种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现象,如果一味地表示“按规定办”,极易导致问题难以推进,创新举措难以作出。久而久之,就会衍生更多的不作为、不担当行为。
????不可忽视的是,在现实中,还有多重因素诱发机械式“按规定办”的问题。这首先体现在政策文本供给滞后或不明晰的问题上。公共政策的数量供给及其实施效度直接决定着基层治理效能。近年来,面对日渐增多且日趋复杂的公共事务,上级都在不断加大基层治理的政策供给。但是,由于基层治理中的诸多问题具有不确定性,而且涉及层级多、牵扯面广,从而导致一些政策文本往往是在新问题出现后才陆续出台。这种滞后性的政策文本客观上使上级在接到下级的请示报告后,无法迅速给出具有明确倾向性的解决方案,只能无奈地回复“按规定办”。特别是对那些涉及开创性、系统性、集成性改革的问题,每项举措可能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为避免出错,上级也不敢轻举妄动,只好以“按规定办”回复下级。
????这其中还有下级请示报告的动机多元问题。一般来说,下级提出请示报告有解惑型请示、报备型请示、偷懒型请示、避责型请示等多种类型,这些类型的请示报告蕴藏着不同动机。比如,一些人在遇到问题时,直接把难题推给上级,希望上级直接给出指导意见甚至是现成的解决方案。对于这种请示报告,上级作出“按规定办”的回复,本身就带有批评及警示之意。这说明,不能贸然地将“按规定办”的症结都归因于上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