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赴新疆特派记者 邢晓婧 n刘彩玉】阿拉山口口岸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距离北部哈萨克斯坦多斯特克口岸12公里。2012年12月阿拉山口市因口岸而建,是“先有口岸再有城”的典型代表。阿拉山口总人口1.8万人,常住人口1.2万余人。然而,就是这样一座位于祖国西北边陲的口岸小城,2022年关税收入及进口环节增值税占据全疆70%。《环球时报》记者日前赴阿拉山口口岸深度采访,近距离感受其在共建“一带一路”、联通欧亚的过程中发挥出的巨大作用,以及中国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后,这座小城所迸发的经济复苏的力量。
12级大风下的坚守
“轰——轰——”在发动机的轰鸣声中,一辆辆满载锂电池、化工品、服装鞋帽等货物的货车经由阿拉山口国门穿梭于中国国境。自2023年1月8日中国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以来,各大口岸开始有序恢复,阿拉山口口岸的繁忙程度却与以往差别不大。疫情期间,这座口岸暂停人员往来,但铁路公路等货运却并未停止,中亚五国和欧洲货物经此销往世界各地。
阿拉山口出入境边防检査站是守护国门的第一道防线,通关车辆在这里办理出入境手续,接受查验。阿拉山口边检站边检处处长黄传升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1月8日起公路作业由“甩挂模式”调整为“直通模式”,货物可以直接跨境运输。
资料图
地处亚欧大陆腹地的阿拉山口又名“风都”,全年8级以上大风天气超过180天,16级大风也不算罕见。采访当天,口岸刮起12级大风,《环球时报》记者乘坐的中巴车在风中摇晃。一下车,记者就直接被吹走了,边检工作人员抓着记者一边走一边接受采访。“风吹雪”的威力更大,雪水打在脸上生疼。记者张嘴几乎说不了话,手机掏出来就被冻关机了。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环境下,记者穿着厚厚的羽绒服仍被瞬间冻透,采访10分钟左右,手已失去知觉。
《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边检人员眼眶时常泛着“泪光”。黄传升解释说,“这是长年在恶劣气候中执勤站岗落下的‘职业病’,守护国门第一关责任重大,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阿拉山口口岸集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四种运输方式为一体,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东起中国江苏省连云港市,西到荷兰鹿特丹港)的重要枢纽,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运距最短、用时最少、运费最低、通关效率最高的国际贸易大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