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后,气温回升。玉梅和老许的“南方织补”摊前人气又旺了起来。
在济南市历下区东关街道东青龙街北口,玉梅和老许在社区的便民服务点经营着一个织补小摊。从2002年到现在,两口子的摊位已经成了附近小有名气的“老档口”。
近日,商务部号召全国试点地区继续加快建设便民生活圈,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让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了解到,在泉城济南,“小修小补”的从业者们从未远去,藏身于便民服务点的他们在为市民提供方便的同时,还在用另一种方式传递着属于他们的故事。
夫妻俩拜师学艺
3月8日,晴,春风和煦。
东青龙街北口便民服务点的“南方织补”摊位上,老许和玉梅身上厚重的冬衣还没脱下。老许靠北,坐在一张不足半米高的蓝色矮凳上,正在补一条黑色西裤。玉梅靠南坐着,正忙活着选补衣的配线。
今年五十四岁的玉梅,带着一副玫红色的半框老花镜,眼角有了皱纹,说起话来总爱笑。她说,身上的冬衣还不急着脱,这儿的冬日最难熬,刮起北风来,像刀子割脸,挡风棚也撑不住,“不过好在忙的时候多在春天。”
在这处的便民点,玉梅和老许的夫妻修补摊与一个补鞋摊相邻。不大的地方,零散地摆放着两大包线团,几个马扎,一把旧暖壶和一个银色保温杯,这是玉梅和老许摆摊的“家当”。
摊位北侧,搭着一个自制的“防雨广告牌”:半米长的防雨布上印有“专业织补”四个大字,两侧写着织补高档运动鞋、皮衣修补、绣花修补等字样。除了折痕密布“广告牌”,摊位前,玉梅还摆了一个有“专业织补”字样的纯白提兜,这看似印刷上去的四个字,玉梅说是她一针一线绣上去的。
玉梅告诉记者,老许对自己的手艺非常自信,修补时遇上得意的作品还会拿起来跟她“现场教学”,“他边念叨边跟我说得怎么落针、配线,让我跟他学。这些年,坐下就是一天,他坐在这儿,时间就过得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