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 “北京风沙源”变成“北京后花园”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秋日,记者随中华环保世纪行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南沙梁,仍是满目葱茏。樟子松掉落的松针铺满土地,扒开一层松针松果,沙地裸露出来。

  多伦县林草局副局长李岩说,这里原为流动沙丘,寸草不生。现在有的树木已生长近20年,高达七八米。

  风沙一度困扰多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多伦县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风蚀、沙化严重,形成东西走向的三条大沙带,且有逐渐扩展相连的趋势。

  多伦位于北京正北,是内蒙古离北京最近的旗县,直线距离仅为180公里。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仅制约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给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带来隐患。

  李岩说,南沙梁生态治理始于2001年春季,在全面围封基础上,用3×3米黄柳网格沙障进行固沙。

  黄柳是先锋树种,“把黄柳截成四五十厘米高的插条,埋到沙窝子里,拿铁锹挖,埋进地下20-40厘米,待挖到湿润的土地处,就在上面留出20-30厘米的沙障,这是固沙。”李岩说,随后撒点一些草籽,等草长出来后,后续的植被就都有了,这才开始试种樟子松。

从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 “北京风沙源”变成“北京后花园”

  9月10日,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南沙梁,多伦县林草局副局长李岩介绍治沙情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摄

  “大规模引种、试种樟子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该树种需水量小。”李岩说。2011年,多伦县启动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5年时间,完成樟子松造林137万亩。

  浑善达克规模化林场多伦分场场长左鸿飞介绍,种树不能单一树种,要从生态角度考虑,按照大约7:3的比例进行多元化种植,约60%-70%是樟子松,其他以一些阔叶树混交,比如榆树、杨树、山杏等。

从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 “北京风沙源”变成“北京后花园”

  9月10日,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大河口项目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摄

  形成稳定的生态防护体系的同时,林沙产业体系也初具规模。左鸿飞说,在推动生态建设过程中,也考虑到经济效益,发展林下经济,比如种植中药材赤芍,养殖黄蜂、鸡、鹅等,更重要的是让老百姓参与进来。当地还对原来的部分樟子松林地进行红松嫁接,村民可通过卖松子获得收益。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