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正处在人口老龄化与社会数字化共同发展的特殊阶段,帮助老年人健康、合理使用互联网,提升老年人社会参与,助力实现积极老龄化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2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口学会联合召开了“促进与互促——老年人短视频使用与线下社会参与”学术研讨会,邀请人口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专家学者,就老年人互联网及短视频使用情况、老年人短视频使用与线下活动的关系等议题进行研讨。
会上,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未来城市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从线上到线下:老年人短视频使用与线下社会参与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基于对全国范围内5178名老年人的访谈发现,老年人短视频使用情况良好,偏好“多次登录、单次少时”的使用模式,约90%老年人平均每天观看短视频的总时长在两小时以内。同时指出,适度使用短视频能够促进老年人发展更丰富的线下个体性日常活动,还对老年人的群体性社会活动参与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胡湛对《报告》结论表示认可,认为《报告》可以帮助大家了解老年人真实普遍的用网情况,认识老年人线上与线下活动的互促关系,改善人们对老年群体和老年人触网的悲观态度,助力在全社会树立积极的老龄观。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胡湛
胡湛坦言,人口老龄化仍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全球性治理议题,学界关于老年人微观行为模式的研究还很不完备,未能充分指导社会适老化发展。目前我们所说的助力老年人数字参与大多停留在狭义上的互联网产品在“形式”上的适老化,以及一些去年龄化的无障碍改造,未来需要在重新认识和定义老年人的基础上进行精细化的分群体研究实践。
具体到短视频的作用和价值,胡湛用“赋能赋意”来形容,一方面是支持老年人的“再机能化”,另一方面则为老年人提供情绪情感价值,形成“再家庭化”“再社会化”等意义性呈现。
此外,胡湛指出,老年人由于视敏度、工作记忆等机能趋于弱化,文本阅读速度变慢、注意力集中时间缩短,而短视频天然具备若干“适老化”优势,需加强其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