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工人日报》2月10日报道,2022年7月,《重庆市培育新时代建筑企业自有工人队伍试点工作方案》印发,明确自2022年12月1日起,全面实施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改革,推行自有工人施工试点。截至目前,该方案实施两个多月,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记者采访了解到,已“带编”上岗的受访农民工表示,收入稳定有保障,但部分建筑企业对新政策带来的经营成本有所担忧。
从追随“包工头”四处漂泊或单飞的临时工,到直接隶属于建筑企业的有“编制”职工,农民工的劳动身份和待遇有了质的飞跃。可以说,农民工“带编”上岗激活了劳动管理的新模式,能够引发相关的劳动场景、劳动关系、权利义务等产生连带性、系统性变化,有利于维护农民工的权益,也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劳动管理效能,实现多赢。
在传统的农民工劳动模式中,很多农民工都是跟着“包工头”走,或者自己找零工,劳动关系并不稳定,今天在这里干,明天在那里干,有时还会为找活干发愁,会出现工作空档期。
而且,在高流动性之下,有相当比例的农民工得不到书面劳动合同保障。没有保险待遇或完全保险待遇、被拖欠工资、劳动保护不到位、维权困难等问题,时常困扰着农民工,也拉低了他们的权益、社会地位和劳动尊严。
有了企业“编制”以后,农民工就成了正式职工,就有了劳动合同保障,劳动岗位、权利义务关系和收入更加稳定,保险、培训、休息休假、劳动保护等各方面待遇,也会给农民工吃下“定心丸”。相应地,农民工的归属感、集体荣誉感、主人翁责任感和幸福感会增强,农民工及其家庭的民生保障也更有希望。
而企业也可以由此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劳动者队伍,有效化解“招工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