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之都”在应变中蜕变——“制造之都”探信心之三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3月10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纺织之都”在应变中蜕变——“制造之都”探信心之三》的报道。

  若拿出一份最新出版的中国地图稍作搜寻,杭州湾南岸、会稽山北麓,一座处在丘陵与平原交会地带、行政区划呈独特“C”字形的小城,很容易映入观者眼帘。

  这座小城,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因“书圣”的到来而占据中国文化史发展的“C位”:东晋穆帝年间,王羲之在此处一场群贤毕至的盛会上挥毫写下《兰亭集序》,其人其事流传千年,至今仍为绝妙佳话。

  1600多年过去,当时被称为“兰亭”的地方,现在的名字叫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1992年,当地建立了中国轻纺城,成为全国首个冠以“中国”的轻纺专业市场。经过30多年发展,柯桥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布匹专业市场所在地、世界最大的纺织贸易集聚地。

  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的柯桥,再次以它在面料轻纺领域雄厚的实力,进入中国纺织产业的“C位”阵列。经历了三年新冠疫情的考验,如今的柯桥站在了时代发展的新起点上。如何回望过去的路?如何走好当下的路?如何看待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柯桥蹲点采访,一探究竟。

“纺织之都”在应变中蜕变——“制造之都”探信心之三
  2月3日,在绍兴柯桥,也门人阿珂拉姆通过手机视频向中东的客商介绍布样。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眼更亮,鼻更灵

  回过头看,疫情这三年,对柯桥纺织人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采访中,企业家和中小商户说得最多的两个词语,是“蛰伏”和“风险”。

  “蛰伏”,本义指动物冬眠。从2020年初开始,疫情让纺织行业经历了一场此前从未预料过的“寒冬”:市场需求总体不振、原料价格轮番上涨、物流渠道时断时续,这三大难题始终困扰着所有纺织从业者。

  最难的时间点,大致出现在2022年上半年。

  当时,往柯桥运货的卡车司机经常面临各种“下车难”“进城难”“卸货难”的尴尬,货车明明下了高速到了“家门口”,可就是“进不来”,发货商和接收商只能干瞪眼。

  绍兴良权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永嘉说,那种差点“一夜白头”的滋味,终身难忘。

  在柯桥,不少布料加工商属于生产型出口企业。按照惯例,生产型出口企业为保证春节后顺利复产,节前均作一定的备料安排。然而,2022年末的疫情冲击让织厂停摆、染厂停岗的情况接踵而至,加之春节时间较早,备料一时成了大问题。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