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洲湾大桥
古建敖
6月28日,福厦高铁湄洲湾跨海大桥上,伴随着海潮呼啸卷动,一辆试验列车飞驰而过。“453km/h”,电脑屏幕前显示出试验列车单列最高运行时速达到453公里,标志着CR450新一代动车组研制取得新进展,中国高铁发展迈出新步伐。
这趟疾驰的列车掀起的风,吹过海湾,吹向大地。作为福厦高铁关键控制性工程湄洲湾跨海大桥的建设者,我们曾经戏言“福厦高铁的一小步,中国高铁的一大步”。戏言成真,我,一个27岁的技术员,因为参与建设了湄洲湾跨海大桥,与这“最高时速”产生了奇妙的连接,而与奔腾的中国,与超级工程站到了一起,非常自豪。
2018年,刚迈出大学校园没多久的我,来到了湄洲湾。看着海潮卷动浪花涌向天际,我知道,我的青春将会与这片大海、这座大桥有着不可断绝的密切联系。
中铁十一局承建的湄洲湾跨海大桥长14.7公里,海域施工长10.8公里,主桥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矮塔斜拉桥,主跨180米,跨越湄洲湾规划3000吨级航道,设南北两座双柱式主塔,桥面以上塔高30米,共有28根斜拉索,施工精度高、技术难度大,是国内首座跨海高铁矮塔斜拉桥。
进场之初,面对紧张的施工工期和超长海域施工难题,我们一方面要在茫茫大海上快速搭建10.8公里长的临时钢栈桥运输通道和上百个海上作业平台,推动主体工程和临时便桥施工同步展开;另一方面,要通过细致记录和大量试验,掌握潮汐规律、海底地质、海水腐蚀等情况,唯有这样才能突破技术堡垒。
踽踽独行,不如双管齐下。用“二倍速”抢赢“消失的时间”。为此,在主栈桥施工期间,除南、北岸两个作业面外,我们还在海上建造了一座“孤岛”,由这个“海中岛”同时向两岸施工,将“24小时”变成“48小时”。
值守海域之上,吃住都在岛上,那时的我们只能靠船只定期进行生活物资补给。夜班的时候,由于海上昼夜温差大,我在当年的10月份就第一个领到了项目配发的军大衣,穿着短袖上班来,穿着大衣下班去,望海潮、听风吟、侣落日、友鸥鹭,成了最难以忘怀的记忆。
就这样,项目4个工作面同步作业、加快施工,为抢通桥梁建设“生命线”提供坚强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