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振钢:1.37万亿斤粮食丰收背后的“河南力量” | 报告解读

【大河财立方 记者 段伟朵】新时代、新征程、新路径。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哪些亮点?背后有何深意?上午11时,大河财立方2023年全国两会特别策划微博连麦读报告准时开启,邀请多名国内知名经济学家、全国人大代表从不同角度第一时间解读报告。其中,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科技学院小麦研究中心教授茹振钢认为,2022年成绩来之不易,要持续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河南力量。

激动,是茹振钢听完报告后最直观的感受。

“2022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任务,我们依然取得了方方面面的成就,保障了发展的大好形势。”茹振钢表示,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比如,在攻坚克难中稳住了经济大盘,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基本完成全年发展主要目标任务,经济展现出坚强韧性;比如粮食产量1.37万亿斤,增产74亿斤。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切实兜住民生底线。

茹振钢是小麦育种领域的专家,他培育的“矮抗58”小麦品种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誉为“中国第一麦”,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要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今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那么,稳定粮食生产到底为何如此重要?河南作为粮食大省,该如何更好地扛牢粮食安全责任?

对此,茹振钢认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粮食既是民生要素,又是战略物资,是支持各个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石。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并于去年再次迈上1350亿斤台阶,为端牢中国饭碗、稳定经济基本盘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持续贡献河南力量。

“下一步,河南提出要增产100亿斤的目标,要依靠更多的科技创新、技术集成。”茹振钢介绍,从品种优势上看,河南成立了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并着力打造“中原农谷”。这些布局都聚焦了国家种业、粮食安全重大需求,通过实施创新驱动、优势再造等战略,整合农业创新资源,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强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促进种业、粮食、食品聚合发展,以期建立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粮食要增产,除了离不开优良的品种,也需要智慧的良田。茹振钢介绍,近年来,河南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0年年末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6830万亩,累计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09.5亿公斤,同步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350万亩,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转变了农田经营方式,优化了农业种植结构。未来,河南将持续发力,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气、技、管等9项建设内容,着力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好的种子,种在好的土地上,才能高产优质。”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