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狂飙”(下)丨什么时候,我们不再为反腐剧狂欢?

为什么不能早一点把这些苗头消除在萌芽?如何铲除“高启强”们壮大的土壤,如何让一个社会保持公平和正义的底线,如何从定点清除到制度化、常态化反腐……这需要更为完备的制度配套和现实努力,很难,但必须要做

《狂飙》落幕了,但由它引发的舆论涟漪,仍在持续扩散。追过剧的人意犹未尽,还没来得及追的人,正在“补课”。剧情的视频片段,也成为各类平台的流量密码,病毒式分发,让人无法拒绝。

当年《人民的名义》《扫黑风暴》等反腐大剧播出时,这样的热烈戏码似曾相识。人人争说反腐剧,个个叹息高启强。这里面不乏娱乐的成分,更有民情民意的曲折表达。

人们沉浸于剧中人物的黑白对垒、情法交织,也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着他们的人生轨迹,乃至旁逸斜出回望自身的处境。在接连不断对剧情、人物的咀嚼、反刍中,寻求着时代风向的变迁、个体认知的水位。

一个正常的社会,公权力应该如何运行?企业怎样构建与政府的关系?小人物逆袭之路的黑与白如何界定?公众如何区分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每一个问题都不简单。而视剧情为现实,或者比照现实吐槽剧情,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兔年“狂飙”(下)丨什么时候,我们不再为反腐剧狂欢?

↑海报据@狂飙官微(下同)

为何有观众乐此不疲对号入座?

《狂飙》大热,与曲折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乃至洞察人性幽暗的叙述方法均有关。人们看到,在京海,以高启强为首的黑恶势力浸透到政治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警察被收买,官员成为“保护伞”,丛林法则成为基本规则。悲凉之雾,遍布华林。

尤其是,那个身为黑恶势力头子的高启强,看起来并非单向度的恶徒人渣,其人性有着很丰富的层次和质地,而这样的幽微,正是引发共情的重要元素……不过,更关键的,是这部剧满足了观众情绪投射的诉求,让人们找到了一个情绪的宣泄口。

从几个细节可见一斑:该剧热播后,有人发现山东一个也叫强盛集团的企业,董事长孙红雷特意拍短视频澄清;还有人在网上晒出地图,说安徽六安的行政区划跟剧中某市一样……

为啥总有人乐此不疲、对号入座?很简单,好的戏剧,从来不是编导的“独立创作”,而是与观众一起“合作完成”的。这个“二度创作”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病菌式传播的过程。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