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回应“民之所切”?

中国新闻网 | 作者 徐雪莹

2022年中国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跨省调剂基金2440亿元人民币保障养老金发放,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5.25万个、876万户……过去一年,中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份民生“成绩单”来之不易。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而今全力“拼经济”,就是要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鄢一龙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民生和扩大内需相结合,仍是政府今年施政重点。

全国两会在即,就业、教育、人口、住房等政策有何新变?中国将如何勾勒民生蓝图以因应“民之所切”?

中国如何回应“民之所切”?

资料图:招聘会现场,求职者正在寻找心仪的岗位。梁宏涛摄

就业新形势 “花”得更放心

就业,一头连着社会民生,一头连着内需供给。未来一段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的特征会更加明显,消费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拉动力。让民众有工做、有钱挣,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敢消费,才能使经济增长与促进消费形成正向循环。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王萍萍指出,当下青年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依然较高,且202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1158万人。帮助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迫在眉睫。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建伟认为,既要以经济复苏增长带动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也需提升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的适应性,帮助大学生适应劳动力市场转型。

在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的当下,如何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拓宽人力资本流动通道,降低城镇青年失业率,提升农民工劳动饱和程度,应是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热点。

中国如何回应“民之所切”?

资料图:学生进入校园。中新社记者马铭言摄

教育新气象 “学”得更顺心

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凸显了三者之间的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当下,数字化正重塑教育生态,新技术赋能教育事业,“双减”下的教育产业亦窥见新的发展契机。教育必须推动人才集聚、科技变革,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快变量、强变量。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