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澜|守住地方债务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来源:中国报道 作者:张利娟

  2022年底,扛不住还本付息压力的贵州省遵义道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遵义道桥”)进行了巨额贷款重组。该公司发布公告称,经与各银行类金融机构友好平等协商,对155.94亿元银行贷款进行重组,重组后银行贷款期限调整为20年,利率降至3%/年至4.5%/年,前10年仅付息不还本,后10年分期还本。

  遵义道桥不是个例。仅2020年遵义就发生十几起非标债务的违约案例,到了2022年,依然屡见不鲜。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遵义地区生产总值为4169.9亿元,财政收入1021.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0.23亿元。与此同时,截至2021年末,遵义市政府共计负债约1774亿元。实际上,这1774亿元仅是遵义的表内负债,包括遵义道桥在内的各大城投公司的负债,并不在这一范围内。

  “当前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安全可控,但近年来经济下行,地方债规模快速攀升,财政收入增长乏力,使得一些地方债务风险较高,特别是隐性债务还本付息压力较大。”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院长乔宝云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专家指出,地方债务风险可能引发的后果不仅包括债务违约、影响地方经济发展,也包括政府在化债过程中乱作为而对民生领域、营商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牢牢守住地方债务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才能保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环境。

  地方隐性债务是“顽疾”

  财政部披露的2022年中央决算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为35.07万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地方政府债务限额37.65万亿元以内。

  “地方债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法律上的概念在新预算法中讲得很清楚。法定政府债务是指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主要体现为地方政府债券,数据公开透明,因此也被称为显性债务。从法律定义的地方债而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乔宝云说,“但在显性债务之外,还存在着概念不清晰、数据不透明、管理不规范的隐性债务。”

  何为隐性债务?2017年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积极稳妥化解累积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效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自2017年起,中央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旨在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文件,不断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尤其是隐性债务的管控。

  在乔宝云看来,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实际并不是经过清晰定义的概念。从目前实践看,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是指地方政府在法定债务预算之外,直接或间接以财政资金偿还以及违法提供担保等方式举借的债务。根据2018年8月财政部印发的《地方全口径债务清查统计填报说明》,隐性债务统计主体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机关事业单位,包括各级党委、政府所属部门、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另一类是国企,以融资平台为主。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