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副署长 孙玉宁(中国网 杨楠/摄)
中国网财经3月20日讯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3年3月20日(星期一)上午10时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海关总署署长俞建华、副署长孙玉宁、办公厅主任赵增连介绍“守国门、促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海关力量”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以下为文字实录:
记者:
当前,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现状如何?在解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不平衡方面存在哪些难点痛点?目前取得了哪些工作成效?谢谢。
海关总署副署长 孙玉宁:
谢谢你的提问。伴随着改革开放,海关特殊区域应运而生,经过30多年发展,海关特殊区域已经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重要载体。去年,特殊区域进出口总值达到8.4万亿元人民币,占我国对外贸易总值的20%。我国特殊区域以不到十万分之五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五分之一的对外贸易进口值。
为适应不同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需要,我国先后共设立了六个类型的特殊区域,包括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和跨境工业区。按照科学统筹发展要求,我们积极落实国务院部署要求,正在推动各类型特殊区域向综合保税区转型升级。目前,全国共167个特殊区域,其中综合保税区已达156个,占到了93.4%,覆盖了31个省市区。
在新时期,综合保税区就是特殊区域的发展主要呈现了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区域规模不断扩大。去年特殊区域进出口总值比2012年翻一番,对外贸易占比由2012年的15.7%提高到现在的20%。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保税研发、保税维修、“保税+”等行业持续发展,融资租赁、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其中,2022年保税维修进出口总值达到1984亿元,同比增长32.7%。三是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特殊区域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其中,四川、重庆、河南、陕西等省(市)特殊区域进出口总值占当地外贸进出口总值的比重超过50%甚至60%。
刚才你谈到特殊区域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东部地区的特殊区域发展优于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设立了多个特殊区域,也存在着发展参差不齐的问题。在发展过程中还有不充分的问题,部分特殊区域产业单一,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产业配套不够完善,竞争优势还不明显。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积极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出台新时期推动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的改革措施,主动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二是积极支持特殊区域转型升级。大力支持“保税+”业态的创新发展,促进保税研发等产业集聚,助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服务于科技自立自强。三是积极推动智慧综保区的建设。以深化综保区综合改革为切入点,创新海关监管模式,加强科技赋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企业获得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