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清明节前后,已经在太子峪陵园实习了半年的吴殿鹏,将作为“铭记生命,数说家风”清明共祭活动的主持人,从3月31日开始至清明节当天,要连轴转上班整整一周。
活动现场,这位北京社会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大三学生,和同事们一起通过数字大屏,实时展示虚实场景,引导现场群众以数字化祭祀方式与线上的家属共同缅怀逝者。
一盏盏写着逝者名字的祈福灯从屏幕上升起,群众可以通过扫二维码,通过声音、文字、图片等形式与家人实时共享,线上线下虚实交互。
“数字科技殡葬对于传统殡葬的改革,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就是祭奠的方式数字化了,我觉得,这是对殡葬这一传统行业的升级。”吴殿鹏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这个年轻人就读于该校的生命文化学院,毕业后的主要就业方向,就是面向陵园、公墓等单位。而他这次主持的活动,是北京八宝山礼仪有限公司太子峪陵园首次采用“数字科技殡葬”理念,将现代科技与文化传统融合,展现了“绿色、生态、人文、科技”的殡葬新模式。
此次展示的数字墓位,又称“数字科技殡葬”,是一种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先进技术,融合声光电等科技手段,集数字立体安葬、数字科技礼仪、数字科技祭扫为一体的新型安葬与纪念方式。
活动现场还设有骨灰撒海、自然葬等节地生态安葬宣传区、数字墓位实体展示区、数字纪念互动区和便民服务区,为市民提供节地生态葬政策信息解读、数字墓位观摩、数字影音纪念等服务。
2022年7月,北京九礼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八宝山礼仪有限公司下属的5家墓园,分别签订了数字科技殡葬合作项目。5个园区内闲置的室内场所,进行了一系列空间改造,彻底进行了数字化升级,建设了新型的室内安葬墓位。当年11月,5个“数字墓园”相继建设完成,进入试运行。
近年来,节地生态安葬、绿色文明祭祀的观念已逐渐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今年的清明节,这些数字墓园的展示活动,在吴殿鹏看来,或许能够带来新时代殡葬新风尚。
“除了殡葬礼仪、遗体整容技术这些传统的殡葬业相关科目,我们也会学作图和剪辑的各种计算机软件。目前学校教授的传统课程,和现代的数字科技殡葬也不是冲突的,而是使用数字技术时所需要的人文基础。”吴殿鹏说。
对此,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民政与社会工作学院副院长沈宏格告诉记者,殡葬科技数字化,仍然需要文化在背后做支撑,数字技术本身只是一种技术,但是这个技术里面的内容从哪里来,才是学生在校内校外更需要学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