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英格兰足球裁判公司(PGMOL)官方发布公告,此前在阿森纳比赛中出现错误的VAR助理裁判李.梅森将离职。
在此前阿森纳1-1布伦特福德的比赛中,担任VAR助理裁判的梅森未能正确划定越位线,导致伊万.托尼的进球被判有效。
梅森担任英超裁判已有15年,参与了287场顶级比赛,已经算是英超老人,他的离开,唏嘘之余,其实是在另一空间展现英超竞争的残酷。
于是,问题出现,为什么比英超裁判犯错十倍不止的中国裁判们,在中国端着的几乎是另一种铁饭碗?
一,从选材到培养,英足总裁判培养一方面从娃娃抓起,另一方面全面展示着科学和专业性。
英足总对于裁判的培养可以说是从青少年抓起。
英足总一共将裁判分为12级——从国际级裁判到后花园裁判:
有兴趣成为裁判的英格兰公民只需要年满14周岁便可以在当地的县足球协会接受英足总设计的裁判课程。
在结课之前,参与培训的公民属于9级的实习生裁判。在完成课程之后,该英格兰公民便正式成为7级裁判,得以吹罚业余联赛。如果年龄未满16岁的话,则被视为8级裁判(青少年裁判)。
成为裁判之后,裁判们可以自行申请4-7级之间的等级提升,升级方式包括训练、比赛规则考试和执法的观察。
在通常情况下,每提升一个级别至少需要花费一个赛季的时间。但是如果申请者是天赋异禀,可以和当地的县足球协会沟通申请跳级。
4级之后的升级,需要由俱乐部和裁判观察团的打分来决定。
一个裁判必须要通过面试才能最终成为国家级以上的裁判。
国家级以上的裁判由成立于PGMOL负责管理,它为英超联赛,英格兰足球联赛和足球协会比赛中的所有比赛提供官员。
自2001年PGMOL建立,英超形成自己的裁判体制。按照规定,裁判被分为两个等级,最高级别是精英组,有权执法英超。
从英足总的金字塔裁判架构和培养模式,就知道成为一个英超裁判,确实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难度不亚于培养一个顶级球员。
二,中国体育裁判的来源几乎清一色来自体育院校,问题一方面是起步过晚,另一方面是素质不过硬。
虽然中国各种体育运动的裁判选拔对于社会保持着开放性,但是中国独特的裁判培养体制,使体育院校师生成为中国体育裁判的最大来源。
相对于英足总的裁判培养,中国体育裁判暴露自己的弊端重重重。
第一,参与者的初衷并不是因为热爱,而是有非常大的钻营目的。
第二,因为竞争不足导致的基数不足,导致参与者素质不高。
第三,因为起步平均比国外落后十年,中国裁判的职业巅峰期明显延迟而且职业生涯过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