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仿冒“得物包装”案入选上海知识产权保护十大典型案例

  “经常能在网店看到十几元一套卖假的‘得物防伪套件’,或者是路边小店里,200元假耐克鞋上挂着仿冒的‘得物防伪扣’,甚至光假冒的得物包装盒和胶带都有多个版本,我们都觉得很气愤。”得物老用户小严说,“不知情的用户,收到这些带着假包装的商品时,还真以为这些商品是从得物售出的。其实,这些消费者,包括得物平台本身,都是制假售假商的受害者。”不过,这些制售“仿冒得物包装”的不法分子,如今将为其犯罪行为付出代价,面临从重量刑、从严判罚,直至追偿。

  4月20日,上海知识产权保护十大典型案例公布,曾广受社会关注的林超敏等人制售假冒得物App“防伪套件”案,入选十大案例之一。该案不仅是上海警方破获的首例平台包装标识被侵权案,也是司法层面在新业态新领域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典型案例,案件突破了以往商标侵权追偿难以定性裁量的难点,对严厉打击新型知识产权犯罪提供了定性和量刑的标准。


(图:媒体对“仿冒得物”包装案进行报道)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王迁表示,“(本案)不仅在理论上明晰了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的定性量刑的争议,而且在实践中对严厉打击知识产权犯罪提供了典型。将有利于有效预防和遏制假冒注册商标犯罪行为的发生,更好地促进构建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浙江省数字法治研究会副会长高艳东表示,针对得物App等提供“查验鉴别”创新服务的电商平台,对其进行的保护具有突破性和开创性。消费者基于信任选择了得物App,其服务包装背后,是具有能证明商品来源与商品品质的服务价值。“保护服务商的合法权益,体现了我国严厉精准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高压态势,有利于维护服务行业公平竞争机制,优化民营企业发展所需的市场化、法制化营商环境。法律对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和企业在模式创新及品牌建设方面的投入要匹配,才能充分激活企业的创新精神,更好的繁荣社会主义市场数字经济。”

  仿冒“防伪套件”案立下判罚标准,上海树立新型知识产权保障的典型案例

  这一上海十大案例缘起2020年。某视频平台账号,声称拥有大量假冒品牌潮鞋,同时以仿冒“得物防伪包装”声称能“过毒”。上海警方在收到得物收集的线索后展开深度研判。该年年末,上海公安网安总队、经侦总队、虹口公安分局成立联合专案组,出动跨省警员共100余名,一举摧毁了以莆田林氏三兄弟为核心的制造、销售假冒得物鉴别包装的庞大犯罪团伙,共抓捕嫌疑人16名,查处17个非法网站,捣毁各类办公、制造厂、仓储等犯罪窝点17处,查获假冒四件套相关物料共计130万余件。整个犯罪链路,核心成员、上下游销售链路多名主犯无一漏网。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