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译也拽不住《他是谁》高开低走,甚至是烂尾。
昨晚(4 月 3 日),《他是谁》追凶 21 天终于熬到大结局,网友看完却如鲠在喉——相比 3 月 14 日刚开播稳居灯塔、骨朵、猫眼等数据平台冠军的傲人成绩,《他是谁》后 16 集一路溃败,越来越“变味”。
暂且不说前面挖的坑直至结尾都没有填上,连聂宝华、卫国平、蒋广善这三个串起整部剧的角色命运走向都显得颇为敷衍,“烂尾”、“虎头蛇尾”等弹幕最能直观反映观众的不满,《他是谁》豆瓣评分也一路从 8.2 滑落至 6.6。
豆瓣截图
《他是谁》的野心,扑空了
虽然悬疑+刑侦是近年荧屏上的大热题材,可平庸的刑侦剧不要太多,其套路无非是从个体跳到群象剖解,将正邪主角成长轨迹化,进而使其有了可预测的发展轨迹:正义必胜。
上述俗套的流水线作业无疑会严重影响一部剧的品质,毕竟剔除人性的复杂善变、剔除社会染缸浸染难免改变之前生命底色的可能,会让角色单薄的像“纸人”(俗称脸谱化),真善美也就如同“假寐”一般难以引发共鸣。
作为张译担纲主演的两部刑侦剧,《狂飙》珠玉在前,《他是谁》自然品质也不会差——光是前 4 集就融入了五个案件(多案并进),杂糅“ 1.19 碎尸案”、“白银连环杀人案”、“香港雨夜屠夫案”的影子,分解尸体、高温烹煮等惊悚呈现更是将悬疑、烧脑推至极致,观众也随之绷紧了神经。
此外,剧情推动过程中不仅有跳出正邪叙事惯性的惊喜,还有编导团队融入的个人创见。
例如,《他是谁》导演鲍成志分享,用“时间标志”塑造真实感是一线民警办案时会采用的标记方式,用以记录和回溯案件进展,主创团队将这个细节进行了放大。
“这个细节来自于公安指导,在字幕上打一个时间点是塑造一个真实感,就是想让观众跟我们一起沉浸到警察破案的角度,它是一个时间维度,也是一种真实感的体现,其他的剧可能不会提示案件的具体时间,发生就发生了,黑天白夜你也不知道这个案子在多长时间之内找到了证据。”鲍成志说道。
与之相得益彰的是,《他是谁》还擅长用特写镜头强调情景刻画,配乐、空镜之于情感的渲染都恰到好处,能迅速将观众带入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