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来看,我国气象服务行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为智慧气象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未来随着相关技术不断进步,以及企业创能能力提升,智慧气象行业发展将逐渐向专业化、个性化、精细化方向转变。目前,我国气象部门已初步构建国家级空间天气业务体系主体框架,基于风云卫星和空间天气地基监测网打造的天体一体化监测体系,已经具备了对日地空间因果链的“全过程”的监测能力,以及对日地空间关键区域的关键要素做出长期、中期、短期预报及预警和现报的能力,空间天气预报准确率与国际水平相当。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现有气象观测站超过7万个,乡镇覆盖率达100%。其中,2423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实现观测自动化、数据精准化、综合判识智能化;7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组成综合立体气象观测网;200余部雷达与100余个探空站、大型无人机等组成协同观测阵型,密切监测天气发展变化。同时,数值预报业务支撑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2023气象服务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虽然起步较晚,中国气象服务行业商业化进程提速很快,随着原始数据的不断积累,以及气象数据商业化程度不断深化,中国气象服务行业具备极大的发展潜力。我国气象事业的技术能力沉淀,也为气象数据提供了优质的供给保障;另外,全球以及国内几十年的商业气象服务,也为进一步激活气象数据要素价值潜能提供了市场环境。
《“十四五”交通气象保障规划》,明确到2025年,聚焦公路、铁路、内河水运、海上交通、多式联运五大重点方向,基本形成多部门协同规划、协同部署、协同实施、协同保障的综合交通气象服务格局。智慧气象是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是构建气象发展新格局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其中包含强烈智慧需求和宏大智慧布局。
在双碳目标下,精准的气象数据分析和气象数据预测是能源消费、社会碳排放的重要研究基础。尤其是对于“靠天吃饭”的农业、林业、风电和光伏发电等行业来说,精准的气象数据支撑十分重要。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中国气象服务产业规模可达3000亿元,后续增长势能强劲。
到2035年,科技研发力量较2025年再翻一番;气象科技整体实力达到同期世界先进水平,灾害性天气预报、地球系统数值模式、重大观测装备三大关键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迈入世界先进行列;中国成为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气象科技创新中心;气象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突破,原始创新能力全面增强;学术水平和影响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