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气象工作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围绕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持续优化气象服务供给,稳步提升气象信息化水平,积极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成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护佑人民安全福祉的重要保障。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明显增多、强度明显增强,越来越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应对过程中,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综合防灾减灾机制高效运转,自上而下紧跟天气形势的气象服务部署迅速展开,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抢出时间。比如,在台风来临前,智慧气象保障城市精细化管理先知系统已上新台风专版,协助城市大脑预判风险,以便高效部署居民紧急转移。
智慧气象是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入应用,依托于气象科学技术进步,使气象系统成为一个具备自我感知、判断、分析、选择、行动、创新和自适应能力的系统,让气象业务、服务、管理活动全过程都充满智慧。
智慧气象不仅是信息化问题,信息化只是智慧气象的一个重要支撑;智慧气象也不是单纯的气象业务问题,而是包括智慧业务、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在内的整体智慧;智慧气象更不是封闭的自成体系的内部发展问题,而是与经济社会系统、人们生产生活以及其他“智慧”的深度融合。
智慧气象行业分析
气象观测是预报的基础,也是实现预报精准的前提。我国现有气象观测站超过7万个,乡镇覆盖率达100%。其中,2423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实现观测自动化、数据精准化、综合判识智能化,观测频次比人工观测提高4倍至8倍;7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组成综合立体气象观测网,成为知冷知热的“百姓星”、自主创新的“争气星”、服务全球的“中国星”;200余部雷达与100余个探空站、大型无人机等组成协同观测阵型,从高空视角俯视大地,密切监测天气发展变化……
在天气复杂程度日渐升级的同时,数值预报业务支撑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成为预报精准的底气。截至目前,我国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至38分钟,暴雨预警准确率达89%;台风路径24小时预报误差缩小到65公里。从短时临近预报到短期预报再到中期和延伸期预报、气候预测,预报预测业务体系全方位升级,小到捕获雷暴大风动态,大到预测未来天气趋势,无缝隙预报预测能力逐渐增强。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