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个判断,回答你“五一”出行关切

  “五一”假期将至,旅游出行热度“狂飙”,部分线路车票瞬间售罄,热点景区住宿一房难求。多项出行预测数据显示,今年将创近年“五一”假期新高。

  作为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的第一个黄金周,人们迫不及待地筹划着“诗和远方”。但近期流传的“二阳”话题,又令不少人产生了顾虑。记者根据2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的权威信息,梳理出五个关键判断,回答你“五一”出行的关切。

  判断一:“小幅上升”的阳性主要集中在未被感染等三类人群

这五个判断,回答你“五一”出行关切

  4月26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董瑞丰 摄

  全国发热门诊监测数据显示,全国疫情总体处于低水平波动状态,其中,4月上旬疫情降至2022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进入4月中旬后,单日阳性者数及阳性占比均呈小幅上升态势。

  这些“小幅上升”的阳性者,是否属于“二阳”呢?专家研判,从全球新冠病毒感染和疫情波浪式流行规律来看,随着时间推移和我国部分人群免疫保护水平逐步降低,近期部分地区疫情开始缓慢上升,感染者主要集中在未被感染人群、免疫水平已经下降和存在免疫缺陷的人群。

  判断二:出现第二波新冠感染高峰的可能性较小

  国家疾控局最新的研判是,近期全国疫情零星散发,短期内出现规模性疫情可能性较小。

这五个判断,回答你“五一”出行关切

  4月12日,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的徽州古城景区,游客参观许国牌坊。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这个判断,有助于缓解大家的出行焦虑,但也提醒各地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五一”假期正常出行需求保障,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比如,交通运输部门和单位,可以及时增加或者开放进站进场的通道和安检通道,有序引导乘客进站进场乘坐交通工具。

  客运场站、商场超市、旅游景点室内场馆等应加大通风换气力度,适当增加公共用品和设施的消毒频次,加强从业人员的健康监测和管理。

  学校、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重点机构,则应该对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的人员,及时安排诊疗和检测,防止在这些机构出现聚集性疫情。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