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事业在大海上”

原标题:“我们的事业在大海上”

“我们的事业在大海上”

“我们的事业在大海上”

①②

一轮圆月从黄海之滨升起,迎着入海的河流,月光洒向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的菁菁校园。

古朴的航海楼里,即将退休的教员孙成志仍在伏案备课。

任教38年来,孙成志教授的身影不仅出现在讲台上,还坚守在大洋深处的岛礁上,挺立在远航战舰的甲板上。在大家眼中,他是“南沙不锈钢”,是“大洋牧云人”,更是可亲可敬的“讲坛不老松”。

然而,此刻的他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员,惟愿站好最后一班岗,再为学员倾情讲一课。

随着备课神思飞扬,孙成志仿佛又回到了南沙,回到了“功勋训练舰”,那些并肩战斗的战友,那些已奔向万里海疆的学员,又一次浮现在眼前……

【主讲人名片】

孙成志,男,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某教研室副教授。执教38年,主要承担航海气象、军事海洋、防化气象等专业教学任务,9次随训练舰执行远海实习访问任务,曾荣获全军育才奖银奖,两次荣立三等功。

一块块“不锈钢”,筑起海上钢铁长城

我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张照片,拍摄于美丽的永暑礁。

永暑礁,似一颗硕大狭长的水晶镶嵌在祖国的南大门上。照片上,蔚蓝海天之间,我和几名年轻的驻礁官兵在一间简陋的高脚屋前站立。晃眼间,已30多年过去了。

1986年,我从军校毕业。当年9月,我登上讲台成为一名教员。经过两年努力,就在我逐步适应教学工作之时,突然接到赴永暑礁海洋观测站执行任务的命令。

彼时的南沙条件异常艰苦,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当真正踏上永暑礁的那一刻,我发现自己还是缺乏对“远方”的想象。

永暑永暑,礁如其名。那里常年是气温30℃以上的酷暑,地表温度可达60℃。尽管气温很高,有些官兵腿上却绑着棉护膝,因为高湿、高盐,连我们睡觉的床褥上也总是粘着一层抹不净的海盐,人在这种环境中很容易患关节炎。

极端气候还伴随着物资匮乏。正常情况下,3个月会送一次补给,有次赶上台风,隔了5个月才到。那期间,礁上官兵每人每天仅能分到8两淡水。我们小心翼翼地计算着饮用,哪怕已到生存极限时,我和战友也没有间断过工作,无论刮风下雨,每隔1小时观测记录一遍20余项水文气象数据。

就这样,官兵们铆在战位上,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昼夜。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