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之州 好运之河丨王德胜: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德州探索

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德州探索

□德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 王德胜

大德之州 好运之河丨王德胜: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德州探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德州因黄河而名、因运河而兴,两条大河在境内的长度分别为63.4公里、127.8公里。近年来,德州抢抓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省“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机遇,实施“两河牵手”工程,畅通水脉、传承文脉、带动人脉,城市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正在成为有创造力、年轻人喜欢的城市。

“两河牵手”不是简单具象的两条河道交汇,是黄河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的融合,更是站在文明的角度来看两条大河。本文拟从黄河、大运河与德州城市发展、地域文化形成、新文化地标的构建三个部分,对“两河牵手”提出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作简要分析。

城市发展,缘河而兴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管子·乘马》说的就是人类逐水而居,城市缘水而兴。在德州4000多年的文明史中,曾经有4个行政中心形成都和水有关。

禹城,远古时期的德州行政中心。据史料记载,先秦时期,黄河下游没有筑堤,河道在华北平原上游迁徙漫流,因此才有了“播为九河”,分多股入渤海的情况。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主要治理的就是黄河。禹城也因此得名,至今境内仍保留有禹王、具丘山、禹息故城等治水遗迹。

大禹治水的过程,也是一次用斗争手段统一各部落政权的过程,沿着黄河的所有部落都统一在同一个文明政权下并逐步壮大。大禹变堵为疏的治水方式,不仅使中国古代治水理念发生了质的飞跃,也对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平原,夏到秦汉时期的德州行政中心。大禹治水为农耕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社会财富剩余,阶级开始出现,并促成了第一个阶级国家夏的诞生。德州最早的历史记录也出现在这个时期,《德州乡土志》记载:“夏封有鬲氏国,此鬲国之始。”关于鬲国的位置,《水经注》记载:“鬲津也,王莽名之曰河平亭,故有穷后羿国也。”因此可以确定为今以德州地区为中心的鲁西北一带。鬲国人开展兴农、纺织、制造、渔猎、牧养等生产,成为一个先进的民族,在少康中兴、商汤灭夏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故事,均发生在这里。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