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2月23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世昕)京津冀协同发展9年来,已初步形成了由“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组成的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据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勤圈”是现阶段首都都市圈建设的重点,主要是促进环京地区深度融合,完善区域快线,加强公共服务配套,形成同城化效应;“功能圈”主要是促进京津雄联动发展;“产业圈”主要是促进节点城市强链补链,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氢能等重点产业链,形成紧密分工协作格局。
2015年以来,北京企业对都市圈企业投资次数累计超3.2万次,投资额超1.6万亿元。2022年,北京企业对“通勤圈”“产业圈”投资次数均为2015年的2倍,对“功能圈”投资次数也达到1.5倍。三个圈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占京津冀的比重超4成。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北京发挥“一核”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雄安新区和城市副中心“两翼”联动发展,让一体化交通网络“跑起来”、生态环境持续“好起来”、产业对接协作“串起来”、协同创新步伐“快起来”、群众的获得感“多起来”。
9年的发展中,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积极成效,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同时,以“交钥匙”方式支持雄安新区建设3所学校、1所综合医院。 3所学校项目已全部建成交付,医院项目计划今年9月竣工交付;京雄直联直通的交通体系初步成形。
9年间,北京还携手津冀,在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
交通方面,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形成了航空“双枢纽”格局,助力打造国家发展新的动力源;“轨道上的京津冀”不断巩固提升,京张高铁、京唐城际、京滨城际开通运营,京哈高铁全线贯通,京昆、京台、京秦等9条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群众出行更加快速便捷。
京津冀共同提质生态环境治理,空气质量实现由“持续向好”向“蓝天常现”转变。2022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与2013年相比下降66.5%。京冀两省市签署新一轮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协同推进密云水库全流域水源保护工作。永定河、潮白河等五大主干河流全部重新成为“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
产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京津冀三地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优化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已签约北京项目465个,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增注册企业累计超过4000家。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进入实质化运营阶段,注册企业超百家。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累计达9500余家,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21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