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在昌邑“保得住、用得好、活起来”

记者 蔚晓贤

5月23日,山东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昌邑市举行。据了解,昌邑红色文化浓郁、革命文物众多,近年来,昌邑市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新时代文物工作总方针,探索形成了具有实践和推广意义的“保得住、用得好、活起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昌邑模式”。目前,昌邑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1处、居山东省县区首位,先后入选全国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录、山东省首批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荣获第五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

31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在昌邑“保得住、用得好、活起来”

确保革命文物“保得住”

昌邑市以确保文物安全为核心,加强革命文物保护管理,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新格局。多元参与主体,实现由文旅部门单打独斗到多部门协同作战的转变,强化政策集成创新,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新时代昌邑革命文化保护利用提供了制度遵循。成立文物保护委员会,与文物所在地镇街区签订保护协议,明确包括革命文物在内的每处文物点的安全责任人,建立日常巡查制度,确保文物安全。

优化资金投入,实现由政府单一投入到政府、社会多元投入的转变。近年来,该市不断加强资金整合利用,先后争取上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2000余万元、带动社会资金投入6000余万元,高标准完成国保单位昌邑抗日殉国烈士祠等20余处革命文物点的修缮保护。

创新工作推进,实现由被动守摊向主动作为的转变。该市实施红色历史记忆抢救工程,奔赴5省8市及市内330多个村庄,走访老战士、老党员和革命先辈后代600余人次,征集实物400多件(套)、资料1800余份,保存文字记录40多万字、影像资料2000多小时、珍贵图片近3万张,总结提炼了100多个有深度、有温度、有激情的革命题材故事,保存和丰富了文物资料。

实现革命文物“用得好”

昌邑市突出系统集成的平台思维、改革办法,坚持守正创新、合理利用,一体打造、协同推进,推动革命文物在新时代“有声有色”。搭建红色展馆平台,让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有载体”,该市秉持共建共享、群众参与理念,在红色展馆建设过程中,改变以政府为主的形式,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让革命文物展馆的建设成为群众“自己”的工程。展馆硬件建设方面,在利用好已修缮的文物建筑的同时,结合闲置旧居老屋改造做好展示,追求内在美,不在豪华程度上做文章。在展品征集的过程中采取“众筹”模式,由群众提供展品,所有权归群众所有,展馆拥有展示权,有效解决了革命文物展品征集难问题,建成姜泊村史馆、瓦东村史馆等红色村史馆118个。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