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援土耳其地震灾害的中国救援队已救出三名幸存者,他们目前仍在争分夺秒搜救被困者。当下救援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搜救犬等救援力量和设备怎么发挥作用?救援人员吃穿等后勤保障如何?2月10日上午,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电话连线采访了中国救援队副队长王墨。
最大挑战是潜在的次生灾害
“在救援装备、技能、保障,以及搜救推进等方面我们是有信心的!”王墨说,中国救援队具备救助各类复杂情况,尤其地震灾害救援的专业能力,并通过了联合国的认证,是一支具备重型城市搜救能力的队伍,队员能够面对各种建筑坍塌的形式,做出快速的判断,采取合理的方法快速施救。“此次赴土耳其的队员至少都有5年以上的救援经验,都有着过硬的体能和技能。”
“现在面临的一个最大困难是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王墨说,因为搜索面积大,建筑物坍塌损毁情况比较严重,“现场很多建筑物每天都在发生着结构的变形,加之不断出现的余震,这对我们的安全来说是一个挑战。”
装备齐全只为打开救援通道
应对救援现场挑战的重要办法之一,就是安排运用专业人员和技术装备,来提高搜救效率。
目前中国救援队的搜救是以狭小空间救援为主,因为被困者基本上都是深度埋压,救援队员需要打通救援通道,才能接近被困者。因此,救援人员需要先用大型拓展装备开口,然后用小型破拆装备打通通道,接着还需要对整体结构进行支撑加固,“我们携带的装备比较全,因此救援通道的打通会更安全有效。”王墨说。
搜救犬配合人员仪器现场定位
“开辟一条救援通道,简单的需要2小时,复杂的可能需要耗费5到10小时,因此前期的精准定位非常关键。”王墨说,中国救援队携带的4条搜救犬,已发挥作用,它们和救援队员一起上场寻找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