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茶茶
近日,一家医院发布,「为了满足患者多样化就诊需求,医院将持续深挖潜力,14 个科室『组团式』扩容门诊单元,从 17 时服务至 20 时,方便患者错峰就医。」
夜门诊不是稀奇事,在此之前,各地已有医院纷纷开设。
去年 6 月,「西安一医院为上班族开夜间门诊」还曾冲上热搜。在评论区中,除了便民讨论之外,医生也表达了自己的需求:如何平衡工作时间、压力,如何落实补贴,如何起到分流患者的作用……
在实际操作中,黄昏、夜间、周末这类门诊是否发挥了预期的作用?医生在原本的休息时间开展门诊又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开不了单、取不了药:医生的「无米之炊」
根据这家医院的发布,其早有夜门诊,但大多是「单兵作战」。本次,医院决定推出更大规模、更多医生参与的门诊扩容服务,将原有的上下午「两段式」出诊单元改为「三段式」,夜门诊开诊时间为 17 时至 20 时。
相关医院工作人员表示:「看似只是延长了几个小时,但涉及临床科室、辅助诊断科室、药剂科、收费处、信息中心、门诊部等多部门的协调与联动。」
跨部门调动,一直是夜间门诊开设的难点。?因为医生在门诊能发挥的效力离不开医院提供的配套措施,任何环节的缺失都可能将他们置于「无米之炊」的状况。
某三甲医院医生徐丽(化名)表示,自己在夜间门诊的时候,普通药房和辅助科室早就下班,只有急诊的单才可以做检查、开药,「比如要抽血,就得算是急诊的项目,病人并不愿意在平诊里付更多的检查费用。」
也因此,她对自己在夜间门诊的定位是「导医」,「偶尔有人下班以后拿着化验单来让我们看看。病情严重的,我们直接建议去急诊科,普通门诊处理不了。」
另一个难点是「不合理的流程规定」。一家三甲医院的超声科医生李华(化名)被科室安排专门为夜间门诊服务,他在实际操作中常因如何审核申请单而烦恼,「医院要求晚上的时间段只能做夜间门诊开的单子,比如 17 点半开始夜门诊,那么 17 点 20 开的单子就只能预约白天 8~17 点的检查时间」。
李华科室白天平均要处理 1000 个普通号,晚上数量则不到 10 个。面对巨大的需求差异,他经常要直面白天开了单子但没预约上的患者的不满和质疑。为了避免冲突,他只能选择加做,或者患者再找医生改成急诊单。
卫健委去年 6 月发布的《医疗机构门诊质量管理暂行规定》中提到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将门诊质量管理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