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长不看
- 1自杀风险是个复杂的突变系统,预防自杀要放弃“以解决方案为导向”,转向“以过程为导向”。
- 2并不是所有自杀者都有心理问题或者精神问题。
- 3人可以在极短的时间(比如几个小时)里,从“低自杀风险”变为“高自杀风险”。
- 4不要寻找“自杀高风险群体”,要捕捉每个人的“自杀高风险瞬间”。
- 5很难通过“发现自杀警讯”来阻止自杀。
- 6“直接减少自杀念头和行为”的疗法更有效。“通过减少心理疾病,来间接减少自杀念头和行为”的疗法效果差一些。
- 7从环境入手的自杀预防措施很有用。
- 8增加“生存的意愿”,比降低“去死的欲望”更重要。
- 9重点是要提升生活质量,创造和建立“值得去过的人生”。
在军队研究自杀的心理学家
心理学家克雷格·布莱恩(Craig Bryan)有过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从军。
他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拉克兰空军基地做了四年多的随军心理学家,还曾被派遣到伊拉克的巴拉德联合基地去服役6个月。
心理学博士 Craig Bryan(右)于 2009 年入伍并在伊拉克服役|health.osu.edu
他为军人提供心理治疗,为头部受伤的军人提供神经认知评估,为医务者和指挥官提供专家意见。同时,他不可避免地直面无数残酷的悲剧——来自战争,来自创伤,来自……自杀。
军人太容易获得枪支弹药,当他们决意自杀时,常会举枪自尽。这是一种几乎无可挽回的激烈手段。
有一次,伊拉克基地里短时间内有四名军人举枪自杀。他们的脑部已经死亡,但身体和器官依然依靠生命支持系统活着。由于签署过器官捐赠协议,他们一起被安置在重症监护室里,等待飞机将他们运回美国,以进行器官移植手术。
那一天,布莱恩站在重症监护室里,看着四名并排躺在那里的自杀者,心里翻涌着着悲伤、沮丧、疑惑和愤怒。他们曾过着怎样的人生?为什么要选择死亡?那一天那一刻发生了什么?与前一周、前一个月相比,他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情况有一点改变,他们有没有可能选择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