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挑战中看到机遇 公私募逐鹿指增新“蓝海”

作者:马嘉悦 朱妍

新发产品难度越来越大是公私募从业人士的普遍感受。一方面,资金对于基金尤其是主动权益类基金的信任仍在修复之中;另一方面,ETF发行的竞争愈演愈烈,俨然已成为“红海”。

不过,面对挑战,公私募机构看到了指数增强(以下简称“指增”)产品的广阔发展空间。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有12只“新款”公募指增产品申报,目前大多数已获批。部分头部私募也推出了费率具有吸引力或叠加期权保护的指增策略产品,争抢“新蛋糕”。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在投资者配置需求不断提升、市场底部逐步确认的背景下,指增产品方兴未艾,机构应通过差异化的产品设计和布局重塑竞争力,逐鹿新“蓝海”。

“基金发行市场太‘卷’了”

今年以来,资金情绪随着市场企稳而逐步回暖,但是“难”依旧是身处基金发行一线的市场人士的真切感受。

“今年以来新发基金太‘卷’了。”某私募市场人士感慨道,一方面,尽管近期市场情绪有所修复,但资金对于基金的信任还在修复之中;另一方面,机构之间业绩分化较大,同一类产品只有业绩表现领先的机构卖得出去,基金发行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

私募排排网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百亿级私募平均回撤0.63%,首尾业绩差超过30个百分点。

公募基金也不例外。天相投顾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股票型公募基金中,主动型产品规模环比减少470亿元,但指数型产品逆势增加逾3000亿元。具体来看,凭借便捷性、工具性以及多样化等优势,被动型基金的规模大幅增长。Choice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ETF规模接近2.4万亿元。到了4月26日,该数据攀升至2.45万亿元,较2023年末增加逾4000亿元。

规模的迅速增加意味着市场“玩家”加速涌入,竞争愈发激烈。数据显示,截至4月26日,华泰柏瑞沪深300ETF规模超2000亿元,易方达沪深300ETF发起式、华夏上证50ETF等头部宽基规模也超千亿元。

作为被动型产品,指增基金同样吸引了许多投资者关注,但行业竞争并未达到如ETF那样白热化的程度。天相投顾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指增基金的总规模还不到2000亿元,仍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差异化布局尤其重要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卷不停”的基金发行市场,越来越多的公私募机构将视线投向指增策略,新赛道及热门赛道的指增产品尤其受到关注。

4月以来,多家基金公司争抢行业内各类指增产品的“首批”名额。浦银安盛基金、永赢基金、中信保诚基金、万家基金、天弘基金上报的5只上证科创板100指数增强基金均已获批;同样获批的还有浦银安盛基金上报的中证A50指数增强基金。

(责任编辑:AK007)